市场低迷公募都“冻结”招聘了? 新发基金数量和规模均创近5年新低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佚名

    摘要: 摘要 最近,公募基金难卖似乎已经成了整个市场的共识,就像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不论什么类型的基金都卖不动”。 最近,公募基金难卖似乎已经成了整个市场的共识,就像华南一

      摘要 最近,公募基金难卖似乎已经成了整个市场的共识,就像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不论什么类型的基金都卖不动”。   最近,公募基金难卖似乎已经成了整个市场的共识,就像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不论什么类型的基金都卖不动”。

      情况真的有这么糟糕?记者统计了近5年来的基金发行情况,发现上月(2017年6月)新发基金无论数量还是规模确实都创下新低。由于数据较多,这里就暂且为大家列出近一年来的基金发行概况(详细情况请见表格).

      看到这样的情况,评价一句“锐减”也不为过。除了略高于2012年个别月份,今年6月基金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妥妥地创下5年来的新低。

      那么,这种不寻常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而针对发行新低这件事,至少有两大因素值得探讨。

      首先,是基金“去库存”引发的蝴蝶效应。2014年下半年,监管机构颁布了新制订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及其实施规定,将公募基金的产品审查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审核从6个月缩至20天,从此拉开了基金公司申报热的大幕;到了2016年下半年,由于委外资金的大规模涌入需要相应的“壳基金”来承接,公募基金行业再次掀起了一轮基金成立的热潮;2016年11和12月,甚至都出现了单月新成立基金近200只的“盛况”,可谓相当火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5月底监管层在下发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和《关于对超期未募集基金产品处理方案及相关材料的要求》中表示,对于超期未募集基金产品,“允许基金管理人自行选择是否延期募集”。

      对于一些囤积了不少壳基金未发而又面临“发行难”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起码多了一个选项。正如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告诉记者的,去年集中申报的委外产品其实是不符合市场情况的,但是报了批文又硬要发,这样的产品对整个市场、广大投资者、基金公司本身都不利。“今年其实很多产品赚到了钱,主要还是前段时间去库存太多,把大家给累伤了。”

      另一家大型公募的销售部负责人也对记者指出,虽然市场情绪不好是根本原因,但近段时间以来基金卖不动主要还是因为去库存,“光是去库存就用了洪荒之力,新基金发行这边肯定要受影响”。

      第二,则是近期A股市场行情低迷的后果。弱市环境中无论什么类型的基金都不好卖,权益类产品更是如此。比如6月就没有一只股票型基金发行,而新发数量最多的竟然是货币基金。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况还是在2012年10月的时候,彼时上证综指正处于漫长的熊市底部,标志性的1949.46点将在此后很快出现。

      一位沪上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有公募因为行情不好连此前准备进行的社会招聘都冻结了,“就是暂时停止招人”。他同时表示目前所有类型的基金中“只有QDII还可以,但苦于没额度,所以整体都很难卖”。

      上述销售部人士也坦言,因为整个市场情绪都比较低落,因此基金难卖也不奇怪,“连银行重点持营(持续营销)的基金都不好卖,只能靠货币,可以说是相当惨淡了”。

      不过,上述大型公募人士表示,当下基金确实不好卖,但绝对不是最难卖的时候。“很多人没经历过熊市或者大熊市,没感触。上半年做得好的(基金)也赚了30%,怎么能说市场差呢。可以是相对低点,但见底还是说不上的,可能还会再低迷一阵子。我们总体还是看好蓝筹,认为市场风格转换的概率不会太大。”

      (原标题:市场低迷公募都“冻结”招聘了? 新发基金数量、规模均创近5年新低)

      (:DF309)

    关键词:

    基金,市场,发行,记者,情况

    审核:yj22464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