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全球基金余喜洋:有生有死方能基业常青
摘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袖珍基金”遍地,却全都“垂而不死”的现象广受诟病。终于,两家公司为行业开了良好先例,率先实施基金清盘。其实,基金和公司企业一样,也有生命周期,并且都适用“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袖珍基金”遍地,却全都“垂而不死”的现象广受诟病。终于,两家公司为行业开了良好先例,率先实施基金清盘。其实,基金和公司企业一样,也有生命周期,并且都适用“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有生有死才能实现整个生态的健康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全面考察了美国共同基金生死存亡的情况,统计了从2003年到2013年,近10年左右的数据,发现每年成立的新基金数量在500到700只左右; 但同时每年也有400到600只左右的基金被清盘或者合并。
从基金的生存周期来看,美国共同基金的长期存活率也不是很高。一份来自 van-guard
research的研究考察了美国1997年到2011年间公募基金的生存情况,发现15年间只有54%的基金生存了下来; 另外,9%的基金被清盘;37%的基金被合并,但这些被合并的基金中有一半后来又被合并或者清盘了。当然,也有一些基金能够真正做到“基业常青”,比如先锋旗 下 的 wellington 基金(vwelx)成立于1929年,已经存在85年了。但是从一个长周期考察的话,很多基金都半路“夭折”了。
导致基金“夭折”的原因,大概有三类:(1)基金业绩差,被淘汰。1997年后的15年间美国被清盘或合并的公募基金的收益率,绝大部分都是跑输基准的。基金清盘合并前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收益率的中值也都是显著输于基准。还有研究表明基金清盘或合并前都有净现金流出,说明投资者面对比较差的业绩表现选择了赎回;(2)商业模式有问题;(3)合并同类项。运作较差的基金被合并到公司旗下同类较优秀的基金中,以及两家基金管理公司合并,且两家公司存在相似的基金,则可以合并产生较大的基金。留下来的基金往往是管理运作较强的。
基金,合并,清盘,公司,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