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做空事件需要理性看待
摘要: 随着港股通的开通以及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港股从16年上半年起步进入了慢牛行情,16年6月底至17年6月底恒生指数累计涨幅达到23.7%,大幅跑赢包括A股和美股在内的全球主要市场,恒生指数估值也从16
随着港股通的开通以及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港股从16年上半年起步进入了慢牛行情,16年6月底至17年6月底恒生指数累计涨幅达到23.7%,大幅跑赢包括A股和美股在内的全球主要市场,恒生指数估值也从16年初的历史最低之一的不到10倍,上升到目前历史均值水平附近的12.4倍。
伴随港股的上涨,国际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做空者也开始逐步将视线移到了港股,无论是对蓝筹公司的公开看空,还是对中小市值企业的造假指控,均在二季度频繁发生。从结果上看,对几家蓝筹企业的做空并不算成功,特别是考虑到做空的成本和资源投入,股价从最高点仅回撤十几个点,离做空者目标价相距甚远,比如某电子元器件企业和某家居企业,最新对环保板块的公开做空报告更是基本没有引起股价下跌;但对中小市值企业的造假指控普遍效果较好,有些公司股价跌至腰斩以下。
笔者在公募基金从事港股投资研究近8年,经历做空事件数不胜数。个人认为,做空事件需要理性看待,做空是国际资本市场非常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投资方法,事实上国际对冲基金中最主流的正是股票多空策略。
做空的正常流程也是基于不看好某只股票的观点,通过券商寻找融券机会,借到股票后抛出,期待股票下跌之后,再以低价将股票购回,归还给融券机构。
流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空头卖空不像多头卖出,空头是必须将股票购回的;其次在融券卖出到购回的过程中,空头是需要支付融券成本的,融券年化成本对于流动性特别好的蓝筹公司一般小于5%,但对于中小型特别是机构持仓较少的公司,融券年化成本经常大于10%,甚至超过30%。正是这两点决定了做空机构压力是远大于普通的多头投资者的,遇到做空事件,笔者认为正确的操作应该是详细研究被做空公司本身,判断做空的理由是否成立,如果理由牵强附会,反而可能是加仓的好时机,毕竟要用好价格买到好企业的机会是不多的;如果做空的理由确凿,比如公司运营或财务确实有重大未披露事项,笔者认为应该果断止损卖出并将此公司和管理层列入禁投库。
对于新进入港股的港股通投资者,笔者观察到普遍存在对做空事件的陌生和由此引发的恐惧感,略有风吹草动,在尚未研究清楚做空机构观点,甚至做空机构报告还未发布时,就迅速选择卖出,从短期交易层面或许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从长期价值投资上看,这样做是摧毁价值的。
同时,这种恐惧感正好被做空机构所利用,以至于最近出现恐吓性的做空事件,比如先宣称要做空但不公开做空报告和理由,引发大跌之后再推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做空理由,或许大跌之后公布之前,做空机构已经落袋为安。
从另一个角度看,做空事件在港股频发,也因为港股本身市场结构和A股就大相径庭。
A股主板上市公司,基本都有成交量也有参与并获取投资利润的可行性,但港股主板1700余只股票,大约只有1/4是长期有活跃交易、研究覆盖和机构投资,另外1/4是偶尔有成交量但机构参与极不活跃的,剩下1/2以上的公司每日成交金额可以低至几万港币,没有机构投资也没有研究覆盖,笔者以为这类港股按照国内的体系看,可以视为新三板,而不是国内的主板公司。这些不活跃的港股在公司治理和股价表现上,也是问题频发。国内投资者所看到的各种港股乱象,比如部分做空事件,老千股,股价单日暴跌50%甚至90%以上,大股东低价配股/缩股并股侵害小股东利益等等,也基本是出现在这些公司中,但事实上这些乱象和港股通标的关联度是极低的,港股通机制已经将绝大部分此类公司屏蔽在港股通列表之外。
针对希望参与港股的散户,笔者认为回避做空威胁和其他风险有两个较为实用的办法。第一,如果是散户自己参与港股通投资,选择自己听过甚至熟悉的公司是回避这些风险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公司是大家熟知的,甚至频繁使用其产品和服务,那一般都没有上述风险,比如咱们使用的银行、保险、电信运营商、微信和电商等服务对应的企业;第二,如果时间有限散户选择通过投资产品进行港股投资,选择投资港股时间较长的国内大型机构发行的投资产品,让专业的人做细分领域的投资,也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公司,投资,机构,企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