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股市全线上涨
摘要: 【相关报道】全球股市市值距6月峰值损失近10万亿美元“逼宫”美联储对于已经独立了一百多年的美联储而言,其货币政策似乎从未如此被动过。无论其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如何通过一次次利率会议声明,通过一场场美
【相关报道】
全球股市市值距6月峰值损失近10万亿美元 “逼宫”美联储
对于已经独立了一百多年的美联储而言,其货币政策似乎从未如此被动过。
无论其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如何通过一次次利率会议声明,通过一场场美联储官员的演讲,通过一个个的具体的数据来明示或是暗示他们很有可能会在2015年结束其长达6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投资者都一直装作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也不会发生那样,仍沉浸在最后的狂欢中。
直到这个8月,距离美联储最有可能扣下加息 “扳机”仅剩一个月的时候,面对愈勒愈紧的“紧箍咒”,市场开始反抗。
一时间,汇市、股市、债市市市暴跌;亚洲、欧洲、美洲洲洲哀嚎。一场逼宫美联储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帷幕。
投资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声声哀嚎,延缓美联储的加息步伐,甚至彻底改变美联储的紧缩意图。
黑色8月
8月24日,黑色星期一袭击全球市场。
继上周因人民币汇率调整引发了全球新兴市场货币贬值潮后,中国又一次成为了全球股票市场的主角。
这一天上证指数大跌8.49%,不仅抹去了今年以来的所有涨幅,还刷新了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纪录。来自上海股市的恐慌情绪迅速传染至全球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与其仅相距1000多公里的东京还是与其远隔1万多公里的纽约都没能幸免。股市“意外情况”频发甚至还给全球市场笼罩上了一股“末日来临”的味道。
8月24日,在首先开盘的亚太股市,菲律宾股市在暴跌7.2%后因不明技术故障暂时停止了交易,而印尼股市也因跌至20个月低位后不得不宣布将每日股价跌幅限制从之前的20%至35%,降至10%。然而菲律宾的停止交易与印尼的限制波动对于已经陷入惯性下坠通道的亚洲股市来说并没有多大帮助。有无限量宽松政策护航的日经225指数并未能逃脱下跌的厄运,在连续6个交易日走跌后,日本股指已经跌入6个月低点。而在印度 Sensex指数下跌了5%,创下2009年6月以来最大跌幅;韩国首尔综合指数下跌2.47%等一系列市场叠加效应下,不包括日本市场在内的明晟(MSCI)亚太指数以5.1%的跌幅,跌至3年来最低。这也是该指数连续第七天下跌。如果以该指数自4月高点下跌21%的幅度来看,它已经跌入了熊市。
跌入熊市的不仅是亚太股指,稍后开盘的欧洲股市也同样受到了这种悲凉气氛的感染。
当天欧洲三大股指的跌幅不仅均超过了3%,甚至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德国 DAX30指数在周一下跌3.1%后,跌幅也一举越过了20%的“关口”,坠入了熊市。
亚洲股市、欧洲股市所积攒的巨大恐慌情绪最终给美国股市带去了一场“完美风暴”。在纽约股市开盘之前,美国三大股指期货便已经因跌幅均超过5%,触发了熔断机制而一度陷入暂停交易。而在纽约股市开盘6分钟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便暴跌了1089多点,跌幅超过5%,这也成为了金融危机以来该指数最急速的一次下坠。“今天上午有一种巨大的、积累起来的负面情绪左右着股市。”机构经济公司BTIG首席全球策略师丹·格林豪斯说。最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裹挟下,美国三大股指下跌均超过3%,创下4年最大收盘跌幅。
截至8月24日,世界各地的股票暴跌已经导致全球股市市值距离其6月3日峰值时损失了近10万亿美元 。而在8月已经过去的3周内,全球股市市值已经损失了近5万亿美元,而8月24日全球股市所遭遇的“黑色星期一”让全球股市市值在一天之内便蒸发了近1万亿美元。
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威力上,市场都在不断地加大着反击的力量。
美联储让步?
其实这已经不是美联储第一次面对市场的逼宫。早在2013年6月,美联储首次宣布将削减量化宽松规模以及2014年10月美联储第一次透露打算在2015年加息意图时,市场都曾“以暴跌相威胁”,希望美联储能够继续实施宽松政策。然而那时沉醉于流动性盛宴中的市场和对加息依然“心猿意马”的美联储彼此之间都还处于相互试探阶段,并没有下决心要与对方一较高下。因此彼时的市场下跌似乎最终只是成为了投资者口中一个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世易时移,今年8月,当美联储的加息“警报”开始滴滴作响之际,感觉到已经被逼入死角的市场开始了全面的绝地反击。而与此同时,美联储却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中。
让美联储为难的并不是市场的“投降式暴跌”而是在这些暴跌背后的危险信号:中国股市的下跌让美联储忧心于中国经济的放缓;欧洲股市的下跌让美联储烦恼于欧债违约的威胁;而全球汇市的下跌让美联储恐慌美元的升值会对尚处于复苏阶段的美国经济带来危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下跌,又会让美联储警惕通缩的来临。如果不排除这些潜在隐患,美联储的加息就有可能成为一场灾难。
“目前我们可能身处在非常严重情况的初期。当前的风险是金融不稳定,经济增长趋缓,通胀放缓以及通缩,此时加息将是不合时宜的。”8月24日,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在其Twitter上表示。他警告称,如果美联储在9月加息,恐将酿成“大错”。
8月25日一向扮演美联储“情报员”角色的《华尔街日报》记者乔恩·希尔森拉特撰文表示,由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美联储官员们可能会重新考虑加息计划的时间和速度。根据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期货市场上投资者认为美联储9月加息的可能性已经减低至24%,而一周之前该可能性还超过50%。12月加息的几率也从73%降至49%。而2016年1月则成为了加息新节点。巴克莱资本则认为美联储的首次加息将会推迟至2016年3月。
比推迟加息观点更为激进的是,包括萨默斯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美联储现在也许应该为QE4做一些准备。“如果金融市场面临的困境恶化,美联储应该要考虑下一个紧急计划。”萨默斯说。
欧洲太平洋资本首席执行官彼得·席夫则认为,美联储的宽松政策有可能永无止境。“我认为他们不会加息,因为他们不能加息。”席夫说,“人们相信美国经济正在复苏,并相信美联储有关加息的言论,但事实是,一切正在变得更糟糕。美联储所做的一切只是吹大了泡沫而已,他们只是打断了金融危机。”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以紧盯通货膨胀为己任的美联储已经在自己的职能范围中增加了一项保增长的重任,如今,为了保持市场稳定,它或许将不得不再次尝试一人分饰三角。但是角色混乱将大大减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量化宽松政策出台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增加至4.5万亿美元。
持币观望
在此轮与美联储的博弈中,虽然全球市场哀鸿遍野,但是他们却很有可能会等到一个翻身良机。
根据美银美林2015年8月7日至13日对202位基金经理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基金经理投资组合中持有现金的比例升到了5.2%,虽然较上一次调查降低了0.3个百分点,但仍维持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区间。参与调查的202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合计达5740亿美元。“提高现金配比一方面是一种战术需求,一旦买入机会出现便可迅速出击,但另一方面持有现金水平太高也显示出了投资者对于目前市场的谨慎态度。”美银美林首席投资策略师迈克尔·哈特奈特表示。
8月25日,市场在等待美联储“眨眼”的过程中,却得到了另外一个喜讯——中国央行年内第二次推出降准、降息的“双降”措施。这也是今年以来全球央行的第67次降息。
8月27日,全球央行年会将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举行,虽然东道主美联储主席耶伦已经表示将会缺席此次年会,但是这并不妨碍她通过其他渠道与参与该会的全球央行主管们交流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的看法。
然而无论全球央行行长们最终讨论结果如何,市场整个8月的表现已经提供给了美联储一个信号,那就是,一旦美联储有所行动,市场都会报以巨大的反应。
A股围城卖方博弈 蓝筹公司逼近估值底?
“双降”首日上证报跌1.27%收市。
8月26日,只有银行股可谓抢眼,至终盘,银行板块整体涨逾5%,而以小盘股为代表的创业板指数却仍在深度调整,表现为冰火两重天。
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乔永远表示,“这一情况和6月27日央行年内首次双降并不相同。在6月27日,央行双降时,市场情绪本身并不是市场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从结果看,6月27日之后一周仍然在加速下降。但本次(8月25日)双降之后,市场过度悲观情绪会有所改善,市场之后进一步加速下跌的可能性在降低,新的震荡区间可能在2800-3200点间形成。”
乔永远称,双降后市场板块性相对收益会逐步出现,向高股息、低估值、高政策确定性的行业寻求相对收益。
齐鲁证券策略分析师罗文波表示,上证综指整体市盈率12.5倍,部分银行股息收益率也已超过5%,在货币维持宽松格局的背景下,显著高于十年期债券收益率3.45%,也高于房地产租收益率约为2%。
权重蓝筹逼近估值底
招商证券研究员王稹称,此次降息降准整体上对于当前估值趋于合理,情绪也逐渐稳定的权重蓝筹是正面利好,有助于进一步缓解低估值蓝筹的企稳压力。
其表示,央行再次祭出同时降息降准,主要目的还是针对实体经济当前的需求。一方面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显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经济的下滑。
“我们认为,当前权重蓝筹已经逼近估值底,此次降准降息更是有助于于稳定投资者预期。其原因主要包括,此前的强平基本和大股票无关,蓝筹股估值已重回合理区间。而且,盘面明显有积极买入意愿(尤其是沪股通投资者),此前,沪股通连续两个交易日流入额超过80亿元,显示当前估值水平对海外配置型投资者已经出现了吸引力。再者,机构仓位普遍下降,难以再次出现7月暴跌期间应对赎回先杀流动性好的资产的情况。” 王稹称。
而在中信证券研究员秦培景看来,“双降”对冲市场负面情绪带来的是反弹而非反转,具备“安全”特质的个股中长期配置吸引力更高。
“通过比较各个板块2012年初至今的估值水平变化,我们认为当前的PE/PB接近历史最低值的板块具备安全边际,其中PE低于或接近历史最低值的行业有地产、电力及公用事业;PB低于或接近历史最低值的行业有银行、石油石化、煤炭、建材。” 秦培景称,“此外,纯粹基于未来两年一致预期盈利增速的估值相对吸引力来看,银行、石油石化、电力及公用事业、地产、家电、汽车、食品饮料、交运是具有中长期配置价值的板块。”
中小创难有实质性影响
最近8周中有6周净流出,今年股灾之前银证转账周均净流入2000亿,股灾之后周均净流出190亿。而从散户的新增账户来看,股灾之前的增量为周均110万户,股灾之后的增量周均为42万户。
从持仓和交易环节来看,目前持仓账户大约为5100万户,略高于股灾之前的水平,说明绝大部分散户投资者仍处“围城”之内,但每周参与交易的账户只有2500万户左右,较股灾之前缩减1/3(一码通自然人账户为统计口径).
相比之下,王稹认为,此次双降从逻辑传导链条上和中小创的关系最远,难以影响投资者情绪,对于中小创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中小创仍然需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取得平衡。
“我们原本的预期是投资者会等待市场波动的效应过后,在三季报前后再次检验中小创的外延式成长逻辑是否还能兑现。” 王稹称,“但现在看来,中长线投资者对于中小创的上涨逻辑或已经动摇,主要是多个因素的叠加使得投资者开始提前担忧中小创的成长逻辑已难重复。”
具体来讲,这些因素分别包括证监会对借市值管理为名的市场操纵打击力度加大,股票价格再次跳水使得很多利益关联方的参与意愿下降(资金方,持股计划的员工,收购标的原有股东等),大股东因为股权质押自身都陷入困境,拉抬股价的难度显著增加等。
此外,东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凭表示,从散户、机构、海外资金、杠杆四个角度观察目前A 股市场的资金筹码格局来看,资金筹码的分布并不乐观。
王凭称,市场连跌之后进入了一种“围城”状态。由于股灾急跌过程中缺乏充分换手,大量“市场化”筹码的成本可能仍被锁在救市箱体成本以上,一旦市场反弹至一定高度,便存在大量“围城之内”的人想逃脱。
“双降”难挽A股跌势 价值投资正当时
尽管周二晚间央行公告双降驰援股市,但在A股市场跌势已成的背景下,这样的重磅利好也没能起到挽狂澜于即倒的作用,沪深两市股指周三继续双双小幅下跌,不过跌幅已经开始收窄,两市成交也回升至近9000亿元,市场流动性危机短期解除。不过,上证指数收盘仍然低于3000点整数位,投资者恐慌情绪仍未消散,A股仍需时间走出熊市的阴影。
从周三市场全天的走势来看,股指在小幅高开之后即出现回落,早盘的第一波反弹也被市场抛盘打压回落,上证指数一度探底2850.71点,此后股指才在银行、保险等蓝筹股的带动下震荡回升,午后一度加速上行站上3000点。不过市场情绪的不稳使得股指再度出现震荡回落,最后上证指数仅报收2927.29点,下跌37.68点,跌幅1.27%,成交4618亿元;深成指报收9899.72点,下跌298.22点,跌幅2.92%,成交4322亿元;创业板指数报收1890.04点,下跌100.67点,跌幅5.06%,成交969亿元。两市全天资金净流出237亿元,跌停个股的家数则降至600多家。
从市场走势的整体反应来看,尽管央行双降的利好对于缓解股市整体的流动性危机有所帮助,但目前主导市场走势的显然还是投资者的情绪,这使得逢高减磅仍然是部分投资者的主要策略。
从隔夜美股冲高回落的走势来看,在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盛行减仓风险资产、寻求资产避险的趋势仍未结束,市场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仍然强烈,这也使得A股很难在“双降”之后就结束此前的跌势,这样的利好更多的只能解决市场短期的流动性危机,而非扭转市场整体的趋势。
尽管如此,央行及时的“双降”措施还是使得短期连续暴跌的A股能够稍微缓一口气,使得此前连续2000多家个股跌停的局面得到缓解,市场成交量也开始回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前股指快速下跌的过程中,一些被错杀的优质成长股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走势,两市周三涨停个股家数开始明显增多。这说明一些资金已经开始逢低开始布局这些优质个股,一旦股指开始反弹,这些个股成为领头品种的概率较大,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同时投资者也不应忘记,真正的空头早已将仓位降至低位了,其实际做空的动能已然不足,他们反而会是后市最大的多头力量来源,在目前的点位继续交出低位筹码,已然不智。
其实从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状况来看,尽管创业板、中小板的部分个股估值仍偏高,但这些板块中同样也不缺乏业绩高速成长的个股,随着股价近来的持续下跌,一些个股已经开始进入价值投资区间,现在需要的是投资者拥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辩、用合理的资金分配去逢低买入。作为一个纯正的价值投资者,应该忽略市场的走势,而从价值的角度去认识个股的价值,在上证指数已然跌破3000点的大背景之下,如果你相信中国终将度过经济转型之痛,只要公司股价合理,那么,买入长期持有又有何妨。
市场,美联储,已经,投资者,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