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1天发布3大利好 稳增长效应初显
摘要: 国务院稳增长接力再推新举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政府与市场携手增强创业创新动力;确定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促进投资结构优化;部署
国务院稳增长接力再推新举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政府与市场携手增强创业创新动力;确定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促进投资结构优化;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
同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数据显示,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降至2012年8月以来最低,且今年2月之后再次跌入收缩区间;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多方分析认为,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工业、制造业领域,所以稳增长政策也在进一步面向实体经济发力。考虑到8月工业经济面临的部分问题很可能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响,一些积极变化也在数据之中隐现,随着可预期的政策逐步出台和显效,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再次加速。
新政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
会议决定,中央财政通过整合资金出资150亿元,创新机制发挥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吸引民营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建立总规模为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设立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用市场化的办法,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会议确定,将关系国计民生的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机场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由30%降为25%,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25%降为20%。为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将玉米深加工项目由30%降为20%。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急需的停车场项目,以及经国务院批准、情况特殊的国家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可比规定的再适当降低。同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多晶硅等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执行现行的30%至40%较高资本金比例要求。
“此次会议的两项重要决定,实际上都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项目的稳定落实有积极作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工信部中小企业顾问李全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国内各地已有不少,但一般规模偏小且不跨区域,这就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资金。国家级基金的设立,降低了这些企业的资本杠杆。而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一方面有助于一些已经成熟但等待资金的项目能够尽快开工;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改变金融机构运行规则的基础上,让更多有可能稳定推进的项目避开原有的资本约束,尽快落实。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静文表示,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可以有效提振投资。通过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来提高有效投资能力,历史上曾有过先例。
王静文同时提醒说,2009年的救市过程也产生了产能过剩、地方债飙升、房地产泡沫等不良后果,至今尚未消化完毕。此次再次依靠投资提振经济,应将关注点放在与民生相关的有效投资,投资也应更多依赖民间资本。
压力 8月PMI跌破荣枯线
王静文认为,国务院之所以出台这两项稳增长措施,是稳增长的现实需要。当天公布的8月PMI跌破50%,财新PMI终值为47.3,虽较初值47.1略有回升,但仍低于上月终值,跌至6年多来低点。这两个指标预示着8月的经济数据在继续恶化,已接近决策层的底线。
实际上,针对经济下行压力,调控部门近期已经陆续推出多项稳增长政策。先是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放松外资投资我国房地产相关规定,将除北上广深4城市外的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
近期许多政策在向实体经济倾斜,这是因为当前制造业面对的困难相对更大。“8月PMI显示需求疲弱的状况持续,制造业生产明显走弱。预计短期内国内制造业仍将持续承压的格局较难改变,国内外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8月PMI回落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部分传统产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高耗能行业PMI降至今年以来的低点。二是今年因厄尔尼诺,多地受高温、台风、暴雨等天气因素影响,7月、8月出现洪涝灾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减缓。三是京津冀等地加大治理大气污染力度,主动放慢生产,制造业PMI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四是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偏弱。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8月虽然也有所降低,但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主要是受建筑业淡季回调影响,该指数仍保持在53%以上的较高水平,市场基本面总体向好。
亮点积极因素继续显现
随着新一波稳增长政策出台,市场对四季度经济增长预期出现趋乐观迹象。“进入下半年以后,宏观调控政策围绕稳增长进一步发力,基于对政策效果的预期,未来经济增长态势总体仍将趋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认为,一些临时性因素对短期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拖累,待这些因素影响消退之后,经济增长将进入温和复苏轨道。实体经济已经出现改善迹象,8月全国发用电和铁路货运装车情况都出现好转,有理由认为目前实体经济已经完成筑底。PMI中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也已经连续第二个月出现显著改善,8月从上个月的52.9%上升至54.1%。
从PMI中也可看到不少积极因素。一是高技术制造业PMI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2.5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相关行业PMI持续保持扩张状态,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4.9个百分点,且2014年5月以来始终位于临界点上方,8月增速还有所加快。三是小型企业PMI上升,说明小微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
当然,最终能否如当下市场预期的这样乐观,还要看稳增长政策能否落实。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如何在整顿整个官员队伍、清理腐败的同时调动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简政放权,形成各级政府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新局面,将是中国经济在明年、后年以及未来若干年能否焕发活力的关键。(来源:经济参考报)
李克强“专题”研究中国经济传递四大信号
在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下,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研究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拿出相应的对策。
这场“专题”研究传递出中国高层对于经济形势研判和宏观调控思路的诸多新信号。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压力,中国官方把金融稳定视为关乎全局的大事,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与此同时,官方将继续通过增强微观活力来稳住宏观大局。并通过常态化的“督查”,问责庸政懒政,确保出台的政策能落到实处。
——中国经济面临新压力
对于近期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异常波动的影响,李克强在此次专题会上作出研判:国际市场的动荡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新的压力。
这种压力体现在金融市场和进出口等多个方面。受美元加息预期的“撩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黄金价格出现剧烈震荡,一些新兴经济体发生明显的资本外流。这样的压力中国同样需要面对。
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并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环境也受到影响。中国6月初现暖意的出口数据7月再度“调头”负增长。当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8.9%;进口下降8.6%。
——人民币无持续贬值基础
李克强此次座谈会上释放出的第二个信号是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全局。
中国商务部官员此前曾指出,中国经济、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是最高之一,经济基本面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价值中枢是基本稳定的。
李克强此番再度表示,近期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合理举措,但人民币汇率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可以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对于资本市场,李克强指出要加快相关制度建设,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他同时强调,要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中新社发刘震摄
——稳增长防风险并重
分析困难的同时,李克强此番也阐释了其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如既往的相信中国有“发展的巨大潜力”的同时,李克强此次还强调了中国“也有有效管控风险的驾驭能力”。
这意味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将成为中国下半年宏观调控的两项重要内容。
这一点在此次会议上亦得到体现。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李克强表示,要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面对传统增长动力的减弱,李克强表示,要拿出更多改革开放新举措,以不断迸发的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经济大局稳定。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中新社发刘震摄
——强调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此番还提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一表态与国务院近段时间来对庸政懒政的问责一脉相承。
日前,国务院大督查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公布。辽宁、吉林、安徽、福建等7省对59名干部在审批、决策和监督等政策执行过程中懒政怠政、失察失职渎职等不作为问题,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个别违法者受到刑事处理。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有的地方对明确的任务不抓落实,确定的项目迟迟不开工,下拨的预算内资金不及时支付等,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这一系列信号,显示国务院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高度关注落实问题,并将通过日趋常态化的督查追责,直击虚浮懒散庸的病灶,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增长,中国,李克强,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