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金融数据呈现季节性回调 M1增速创阶段新高
摘要: 昨日公布的央行数据显示,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767亿元,比上月少8523亿元,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低于9月的1.05万亿元,数据呈现与去年同期类似的季节性回调。同时,“M1同比-M2
昨日公布的央行数据显示,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767亿元,比上月少8523亿元,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低于9月的1.05万亿元,数据呈现与去年同期类似的季节性回调。同时,“M1同比-M2同比”表征的资金活化率连续4个月大幅回升,说明经济活动活跃度开始提高。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767亿元,比上月少8523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低于9月的1.05万亿元
■M1同比增速创出阶段新高,当月净回笼现金1122亿元
■“M1同比-M2同比”表征的资金活化率连续4个月大幅回升,说明经济活动活跃度开始提高
昨日公布的央行数据显示,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767亿元,比上月少8523亿元,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低于9月的1.05万亿元,数据呈现与去年同期类似的季节性回调。同时,“M1同比-M2同比”表征的资金活化率连续4个月大幅回升,说明经济活动活跃度开始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10月金融数据明显存在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预计11月份各项数据会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数据季节性回调
在业内人士看来,社会融资增量和人民币贷款增量的回落季节性因素明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信贷和社融的双双缩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10月份金融数据通常都有一定的季节性现象,主要受节假日效应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二是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双降所释放的流动性很大程度上还无法快速与仍不景气的融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导致实际信贷投放缩量。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也认为,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大幅下跌,可能部分归因于国庆长假。
数据显示,2014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环比减少了4728亿元,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额也环比减少了3089亿元。
刘利刚分析称,与去年10月相比,新增人民币贷款仍有347亿元的下跌,反映出贷款需求不足,以及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导致商业银行放贷审慎。
从人民币贷款结构来看,10月,中长期贷款仍占新增贷款的主要份额,同时票据融资大幅回升。连平认为,目前稳增长仍主要依靠一些类似基建投资的中长期项目,短期项目尚未完全激活,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认为,总体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融资需求激活缓慢,稳增长仍靠一些前期计划好推进的中长期项目实质性落地。当然,金融数据在10月份的季节性特征也较为明显,预计11月份各项数据会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M1增速到达阶段峰值
10月,狭义货币(M1)增速创出阶段新高,同比增速达到14.0%,是2013年1月以来的峰值增速。同期,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13.5%,也到达了阶段高点。当月净回笼现金1122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造成当月M1快速攀升的主要受去年同期M1的低速增长和今年前期M1的爆发增长的影响。两效应叠加直接大幅推高10月的M1增速水平。并且前期M1快速上升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M1同比增速都有抬升作用。M2方面,从央行前期的多次“双降”政策实施和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分析可以发现,M2保持13.5%左右的增速实属意料之中。
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五次降准降息,以及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MLF、SLO调控信贷投放,助力稳增长和对冲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带来的基础货币缺口。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M1同比-M2同比”表征的资金活化率连续4个月大幅回升,创2011年以来最高值,表明资金开始由定期转向活期,意味着经济活动活跃度开始提高。从历史上看,“M1同比-M2同比”是GDP同比的领先指标,四季度GDP可能企稳回升。
刘利刚认为,通缩风险的上升也使得央行可能进一步通过降准降息来放松货币政策。此外,由于通过银行系统的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不足,政府需要积极地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政府需要鼓励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这将使得企业能用较低成本获得长期限的融资。
分析解读>>>
【屈宏斌解读10月信贷数据】
新增人民币贷款仅增加5136亿元,住户和企业贷款大降。
内需不振加之银行厌恶风险情绪上升降低贷款投放,转而增加票据融资或是主因。
信贷走弱和未贴现承兑票据大降亦拖累社融总量跌至15个月内低点。
未来随着此前宽松见效信贷或将逐步恢复。
鉴于通缩风险上升,宽松仍是必选。
【海通证券解读10月信贷数据:未来财政政策或成主角】
10月信贷大幅回落,居民企业部门中长贷均较上月明显回落,企业中长贷同比减少超700亿,10月基建投资下滑,房地产投资仍为负而地产销量续降,而金融专项债等政府加杠杆措施效果有限。
M2增速回升,整体看降准等工具推高货币乘数和M2,但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
10月经济下行未止,通缩加剧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降息仍有空间。
但央行三季度报告表示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有效出清,未来需降低货币宽松预期。
而近期高层放风突破3%财政赤字率约束,未来财政政策或成主角。
【九州证券:“M1-M2”预示经济可能企稳回升】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博士表示,从10月金融数据看,“M1-M2”预示经济可能企稳回升,“宽财政”正在从预期走向现实,基本面可能出现投资驱动的拐点。
“M1同比-M2同比”表征的资金活化率连续四个月大幅回升,创2011年以来最高值,表明资金开始由定期转向活期,意味着经济活动活跃度开始提高。从历史上看,“M1同比-M2同比”是GDP同比的领先指标,四季度GDP可能企稳回升。
10月M2同比13.5%,创15个月新高,超市场预期。M2已经显著偏离政府目标12%,且偏离幅度逐渐扩大,货币宽松将受到约束。
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确实出现了大幅下降(无论名义或者实际),同时M2规模并不低(即使去除证金托市部分),但是企业融资规模却并未显著增加,可能的原因包括:第一,传统工业拐点并未出现,资金需求不足,需要通过宽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扭转局面;第二,IPO暂停,债券发行受限仍多,未来IPO发行的速度和力度可能会增加,债券融资的限制可能放宽,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第三,社融统计口径可能并未包含产业基金等融资;第四,企业杠杆率较高,未来通过企业资产证券化出表降杠杆可能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在明年仍将成为市场热点。
10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36%,为2012年以来最高增速。尽管有低基数的因素,但是财政支出同比已经连续4个月超过20%,而财政支出增速则低于10%,表明“宽财政”正在从预期走向现实。
总体而言,“M1-M2”预示经济可能企稳回升,“宽财政”正在从预期走向现实,基本面可能出现投资驱动的拐点。从企业融资来看,未来更应当注重资金如何从银行体系进入实体经济,而非向银行体系放水,“资产荒”不会成为“新常态”。对于债券市场,维持长期趋势性上行的判断。
同比,10,M1,融资,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