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专家论市:A股慢牛尚需时机触发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佚名

    摘要: 【李奇霖:市场新年流动性展望不降准还宽松吗】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今年1月末,银行间市场在春节节日等因素的影响下一度出现资金面的轻度紧张。虽然在春节前的一个星期里,央行连续5天启动逆回

        【李奇霖:市场新年流动性展望 不降准还宽松吗】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

      今年1月末,银行间市场在春节节日等因素的影响下一度出现资金面的轻度紧张。虽然在春节前的一个星期里,央行连续5天启动逆回购,累计进行14天期逆回购操作2300亿,28天期逆回购操作2800亿,但是市场的降准预期却一再落空。与逆回购操作相比,降低存款准备金释放的资金具有成本更低、期限更长、规模更大的特点,因此,市场一直以来将降准视为流动性宽松的标志性信号。那么,央行降准操作的一再缺席,是否意味着货币宽松环境的改变呢?

        汇率压力仍掣肘货币宽松

      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落地后,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经突破了90%的警戒线,继续加杠杆稳增长的方式无以为继。随之而来的则是稳增长、缓解债务压力并防范金融风险的货币宽松周期,以及无风险收益率的持续下行。然而,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劳动力市场的复苏,美联储已经于2015年12月进行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中美两国息差的持续收窄带来了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

      正如“不可能三角”框架中所描述的,一国中央银行只能在维持货币政策独立、保证汇率稳定和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选项中选择两个。因此,在不实施资本严格管制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央行的货币宽松不得不放慢脚步。今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动荡导致了美国的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和通胀回升迹象减弱,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稍有放缓。尽管如此,人民币汇率端压力却并未完全缓解。因此,汇率端压力的持续存在仍掣肘货币宽松。

        压低短端,维稳经济

      事实上,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的居民部门去杠杆及其央行的量化宽松措施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而中国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强融资需求恰好与之匹配,因此,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的套利盘建仓中国。这些套利盘一端对应着人民币资产,另一端则是美元负债。在人民币资产赚钱效应颇高的情况下,资产端的高收益不仅能够完全覆盖负债端的成本,还能为套利者带来可观收益。但是,在人民币资产的赚钱效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套利资金的既得利润开始遭受冲击,因此,套利盘的平仓导致了国内资本的“蒸发”和人民币汇率的汇率预期。事实上,要想让资本继续留在国内,维持人民币资产的赚钱效应仍是必要举措,这就给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再次提出了要求。从这个角度看,维稳汇率和维稳经济这两个货币政策目标又汇集为一个——保增长。

      从微观层面看,保增长需要企业的正常运营。在经济刺激计划的几年里,大量企业在旺盛销售和继续盈利的鼓动下开始了主动加杠杆的进程。但是由于企业对经济周期的反应是存在时滞的,企业在通过加杠杆完成产能扩大后,经济已经开始步入下行通道,而库存的高企以及通缩的阴影开始削弱企业的利润。但是,在此前加杠杆带来的负债成本的压力下,企业不得不走上被动加杠杆的道路。

      与主动加杠杆不同的是,被动加杠杆的本质是借新还旧,一旦营业利润难以覆盖负债利息支出时,企业的权益资产将被损耗,所以需要通过宽松的货币环境来实现企业债务的稀释。因此,在经济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企稳征兆前,央行仍会通过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维持短端利率在低位稳定,进而间接压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宽松新信号:7天逆回购利率

      1998-2012年,中国央行逐渐形成了以广义货币为中介目标、多种货政策工具组合运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在这样的框架下,降准操作理所当然的成为货币宽松的主要标志。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可控性、可测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与经济的相关性不显著、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与可测性、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应用调控的成本增加,以及政策主动性与独立性被削弱,等等。因此,货币政策框架将开始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逐步转变。

      价格型调控需要合适的政策利率,并构建相应的利率走廊。基准利率作为整个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其变化将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相应变化,进而使得金融资产价格隐含的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最后套利机制会使整个利率体系形成合理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在该框架下,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是短期利率,然后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影响中长期利率,而基准利率的主要引导对象是隔夜(R001)或七天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R007).

      目前,央行先后推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基本覆盖从隔夜到3年的全部期限,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建立以利率走廊模式为主、公开市场操作为辅的利率调控机制。利率走廊的上限由央行贷款利率决定,包括逆回购、SLO、SLF、再贷款、再贴现、MLF、PSL等;利率走廊的下限由央行存款利率决定,包括正回购、SLO收回、发行央票、存款(超额存款准备金)等。

      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和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创新性利率工具的使用,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政策利率对短端利率的影响不断增强。数据显示,自2015年7月份以来,短端利率与7天逆回购利率变化基本一致,因此,逆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利率走廊的资金中枢,其信号作用不断增强。因此,我们认为,在经济尚未明显企稳的情况下,未来货币宽松的主要表现将是央行通过7天逆回购利率引导短端利率在低位稳定,而非单纯的降准操作。

        【董登新:中国股市生态呈现十大变化】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救市、改革、创新的大行动,这一切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A股市场的生态环境及市场结构。尤其是2013年以来,私募市场的壮大与发展,正在改写着银行和公募市场的原有秩序。具体地讲,中国股市的生态环境变化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第一大变化:A股加杠杆——借钱炒股成时尚

      2010年4月1日,A股市场正式引入融资融券杠杆交易,并设定投资者准入门槛50万元。这是中国股民第一次体验向券商“借钱炒股”。在过去,我们一直提醒或警告投资者:“不要借钱炒股”。不过,在今天,融资融券则明确无误地告诉或提示投资者: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可以借钱炒股。融资融券不仅放大成交与佣金,更会放大市场风险与震荡,押赌炒股味道更加浓烈,这就是今天A股市场的重大变化之一。

      融资融券的本意是活跃交易,并通过对称性的杠杆做多与杠杆做空,对冲追涨杀跌,平滑市场波动,然而,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因为我们的融资融券只鼓励“融资”,不鼓励“融券”,是一种非对称性的扭曲设计,也是人为管制的结果。由此可见,A股融资融券只鼓励“做多”,不鼓励“做空”,因此,在牛市,它会让疯牛更疯狂!2014年下半年的牛市及2015年上半年的疯牛,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过,疯牛的结束就是灾难的开始,尽管我们不允许熊市“融券”,但在报复性的熊市狂跌中,大量“融资盘”不断地被强制平仓,进而形成惊心动魄、连续数日“千股跌停”的惨状与恐慌。这是真正意义的大股灾!这样的救市成本,代价是十分沉重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将来不会重演。

      (二)第二大变化:杠杆疯牛——交易量放大数倍惊人

      借钱炒股的融资融券,经历了自诞生以来的第一个大牛市,它使得这轮牛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疯狂。第一个杠杆牛市来袭,从券商混战到投资者豪赌,再次验证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之赌市铁律。在2014年底、2015年初大牛行情确立后,有企业老板卖掉企业再加杠杆炒股,两月净赚2亿后悄悄离开股市遁形,更有牛散从200万加杠杆炒出亿元收益,不过,这只是传销个案与万万分之一。当然,作为融资融券最大受益者,一些券商更是贪婪,他们不仅私自调低法定投资者准入门槛(有的券商将50万调低至20万),而且还敢放大融资杠杆,怂恿小股民借钱炒股、飞蛾扑火。此外,场外配资更是利用互联网金融大肆鼓动股民高杠杆、高利贷借钱炒股,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监管。

      杠杆牛市的融资融券,直接带来两大奇异的变化:第一,融资融券不仅给券商带来了财源滚滚的借贷收益,而且更是通过高杠杆放大成交量,券商又从中获取数倍放大的佣金收入。第二,A股成交量在杠杆放大效应下疯狂扩张,并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在第一个杠杆牛市到来前,A股市场自成立以来成交量从未突破5000亿元,2014年11月11日,A股成交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2014年12月5日,A股成交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5年5月26日,A股成交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2015年5月28日,A股成交额达到2.36万亿元,之后再也无法放大,这预示着一场灾难的即将来临。

      回顾历史,让人更清醒。在杠杆疯牛下,两融余额过万亿,则A股成交额过万亿;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则A股交易额也突破2万亿。在半年时间内,A股成交量比过去最高历史纪录放大了4倍 !2015年5月份统计,A股当月成交额是美国股市总成交额的2倍多,而美国股市总市值差不多是A股的3倍!这就是杠杆的神奇与疯狂,借钱炒股直接刺激投资者的味觉与胆量,这也是后来大股灾的重要杀手!

      (三)第三大变化:私募杀入——机构投资者大扩容

      在金融危机前的最后一轮大牛市顶峰,也就是2007年第三季度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值勉强突破3万亿元。作为机构投资者最重要的一员,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似乎总是无法做大,然而,金融危机后,由于我国私募基金的正式开放,改变了这一历史。尤其是2013年的余额宝(天弘基金)横空出世,改写了中国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历史。一方面,它瞬间做大了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从过去不足5000亿元扩容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的3.67万亿元;另一方面,它也带动了整个公募基金跨越式增长,2015年第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净值达6.69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私募基金认缴规模突破3万亿元,这是史无前例的基金大扩容!

      正是因为私募基金的崛起,助推了公募基金的创新与扩容,进而扩大了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群体规模,改变了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此外,在现实中的许多“牛散”,他们也可能是未备案的私募大户。总之,A股市场投资者身份及投资者结构正在悄悄地发生质变,这一过程或许正是“去散户”或“去散户市”的重要征兆之一。

      (四)第四大变化:财富管理——投资理财选择多样化

      过去,中国老百姓理财选择很简单、也很极端:要么存款,要么炒股。家庭理财总是很痛苦、很纠结,因为存款收益太低,不甘心;炒股风险太大,心脏受不了。

      然而,金融危机后,这一局面有了根本性转变。2013年,余额宝引爆并激活了屌丝理财的兴趣和口味,进而拯救了要死不活的P2P,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各类线上、线下理财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从银行理财产品到信托产品、保险产品,再到券商、基金、期货资管计划,再加上五花八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甚至还有马路推销杀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产品,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从私募基金到各类线下、线上理财产品,使老百姓理财突然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存款与炒股的单色调,这也极大地激起了草根或屌丝理财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你嫌活期存款利率太低,则不妨选择各类余额宝等“宝宝们”进行投资,年化收益率可能相当于活期数倍;如果你觉得定期存款利率太低,你可以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4%至6%;如果你觉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仍不够高,你可选择年化收益率8%至10%的信托产品;如果你还不知足,则可选择年化收益率高达15%甚至20%以上的P2P产品,但前提是你的胆子足够大,并有足够风险承受能力。

      不过,近十多年来,买房、囤房、炒房也成为了家庭财富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选择。事实上,财富管理大时代已向我们走来。百姓理财必须要具备准入门槛知识,不必太专业,只要不贪,但必须严格控制你的收益率预期,进而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五)第五大变化:新三板崛起为A股IPO分流减压

      截至2016年2月4日,证监会受理IPO申请企业766家。其中,已过会109家,未过会657家。这就是A股核准制,IPO需要企业排长队,需要行政审批,还需要监管者担保与背书。这是A股“政策市”的真正源头。IPO堰塞湖是悬在A股市场头上的险情,除了注册制,我们没有其他办法能够化解。

      2013年底,新三板成为了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OTC),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跨越和创新。从2014年开始,新三板步入大扩容时代,从一开始它就明确了市场定位:“机构市”――严格设定500万元的投资者准入门槛;“备案制”――挂牌无门槛、不需排除,坚决排除“政策市”,实行包容监管和底线监管。这是一个真正高风险的自由市场,无人要求政府担保,更没人找政府骂娘耍抖狠。

      2014年和2015年仅仅两年时间,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突破5000家,其中,更有一些大块头公司挂牌,包括一些地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未来10年,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或将突破5万家。这极大地缓解了A股IPO压力,尤其是在暂停IPO期间,新三板成为了A股IPO的导流渠或泄洪闸,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棘手问题。

      (六)第六大变化:打新福利——市值配售、免费申购

      在A股市场,普通投资者无权申购新股。只有二级市场的市值持有者,才有资格参与新股的计划配售,这十分类似短缺经济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凭票供应”,或是相当于计划经济年代短缺物质的“搭售”行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产品生产与供给严重短缺,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于是,家庭买米必须凭粮票按计划供给,买布、买烟也要凭布票和烟票,买猪肉可能要“搭售”猪肠或骨头,否则,即便你有钱,你也买不到计划配售商品。

      在今天的A股市场,行政审批的核准制,要求IPO申请企业排长队两至三年,其间必须经过“九死一生”的海选与审批闯关,如此下来,不仅要耗费企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及宝贵时间,甚至还会将企业折腾得死去活来,一旦“过会”(行政审批)失败,则企业可能仅剩半条命。如此高风险、高成本的IPO审批程序,使得IPO成为A股市场身价百倍的稀缺资源,因此,一旦企业拿到IPO批文,它便会想方设法实施“圈钱最大化”策略,为了防止企业高价IPO,政府压价限定发行市盈率不得超过23倍,于是,无论企业好坏,IPO市盈率统一定价为22.99倍!然而,此时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可能高达50倍或80倍。很显然,新股与老股形成了巨大的差价套利效应,这就使得打新成为了股民巨大的“福利”。既然是一种福利,这表明打新是零风险的,这样的打新活动,傻子都愿参与,从理论上讲,市场对打新有着无穷的需求,这样的新股供给根本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巨大需求。为此,政府不得不对新股申购实行“凭票供应”的指令性计划,持有市值者,等同于持有计划供给的“票证”。

      (七)第七大变化:新股上市首日必须涨停44%

      不知从何时开始,A股市场所有新股上市首日,都必须在开盘一瞬统一上涨44%,并一直封死在这一法定的涨停板上,直至当天收盘,这叫中国特色的新股“秒杀”。这并不算完,从新股挂牌的次日开始,该股必须连续拉出N个涨停板,直到一口气拉升至200元或300元,庄家(据说大多为散户)才肯罢手。这是一种荒唐的“博傻”游戏,也是世界的唯一、中国特色。这正是新股认购“凭票供应”的必然结果,有人戏称为“新股不败”。

      (八)第八大变化:高送转游戏——掩护高价股出逃

      在A股市场走过的25年历程中,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公积金“大比例”转增股本,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前)流行每10股转增5股;第二个阶段(2007年疯牛结束后)流行每10股转增10股;第三个阶段(2015年疯牛结束后)则流行每10股转增20股或30股。大比例转增股本,主要两种情形:一是高价小盘股;二是中低价垃圾股。

      最初,大比例转增股本的做法,主要适用于高成长小股本公司扩张需要;后来慢慢变成机构游说或胁迫上市公司大比例转增,以利庄家高位抛货走人;现在的大比例转增则已变成解救高位被套机构及定向增发买方的重要工具,而且这类大比例转增还在攀比、没有底线,每10股转增30股已出现了,或许将来还会出现每10股转增50股,不过,转增过后就成垃圾股,这叫一锤子买卖、顾前不顾后!事实证明:高送转往往套住了散户,解放了庄家!

      (九)第九大变化:做空机制——监管层不鼓励做空

      2010年4月16日,中金所正式开张,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开始挂牌交易。这是A股市场首次引入“做空机制”,这标志着A股“单边市”格局终于被打破。2013年8月30日,中金所推出5年期国债期货;2015年3月6日,中金所又推出了10年期国债期货;2015 年3月27日,中金所同时推出了中证500股指期货及上证50股指期货。此外,2015年2月9日,上证50ETF期权合约正式在上交所挂牌。

      期货与期权既可做多,也可做空,其主要功能是价格发现、风险对冲、投机套利等。“做空机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在A股市场,股民不愿听到“做空”这两个字,监管层也尽量回避这一字眼,它甚至还成为了去年股灾的“替罪羊”。期货、期权交易规则与监管的“中国特色”,是否科学可行,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十)第十大变化:借力大数据——严查重打证券犯罪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威慑力。任何关联帐户的量、价异动,均会留下蛛丝马迹或犯罪证据,这为高效破案、严惩犯罪分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数据为证:自2012年至2015年,新增案件调查数以约25%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攀升,信息型操纵等新型、疑难案件呈急剧增长态势,案件调查难度持续加大,但全系统稽查执法干部数量却未相应增长。为此证监会采取多项措施,改进线索发现与处理、改革执法体制、强化调查手段、优化执法协作,增加执法力量等,有力提升执法效能。

      2015年违规操纵证券市场新趋势:传统手法与新业务嫁接,个人大户手法凶悍,利用场外配资放大收益。操纵市场是2015年证监会主要打击的案件类型之一,共立案查处操纵市场案71起,占比21%,同比增长473%。

      证监会称,线索发现是稽查执法的“牛鼻子”,直接关系到办案质量和效果。2014年底,证监会稽查执法系统基本建成以交易所监控系统、证券期货违法违规举报系统、舆情监测系统为基础,以派出机构、会内日常监管部门和会外相关监管机构线索报送机制为补充的“六位一体”线索渠道构架。

      高效的市场监管,既可威慑证券违法犯罪,还原正常的市场秩序,又可为注册制提供一个必要的法治化环境。因此,无论如何强化市场监管,丝毫也不过份。

        【荀玉根:A股有过半公司不看估值】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

      上证综指、创业板指分别跌至2638点、1888点时,1月28日早《A股见底了吗?》中我们就分析过市场定价和估值问题,本文再做些补充和深化。对于市场,我们维持《A股见底了吗?》、《困局到变局》、《做多窗口已打开》等报告观点:1月底市场类似15年8月底,左侧底出现,夯实圆弧底需消除汇率贬值、增长下滑等疑虑,过去2周国内外形势显示情况在好转。节奏上目前类似15年8月底后9月底前,情绪不稳定、反弹有反复,当时国庆假期美国非农数据差、海外大涨推升行情,这次或是3月中美议息会议和国内两会均正面。16年与15年最大的不同是,影响股市的变量本身不稳定、会反复,15年国内货币不断宽松、股市定位明确、互联网+等产业政策清晰,16年美联储加息次数、汇率贬值空间、去产能力度都模糊,过去2个月来预期已经在来回摇摆。操作策略上,16年要更灵活,在预期波动中折返跑,目前处于较好的做多窗口期,继续看好新兴成长,如新型消费、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及高送转类股。

      1. 纵向横向比较,A股估值不便宜

      对比过去十年,目前A股估值处于中等水平。用整体法测算(把整个A股市场看成一个上市公司),2005年以来A股PE平均值为23倍,目前为18倍,最低值是14年5-7月的12倍。考察所有A股PE的中位数(负值PE设为无穷大),2005年来中位数平均指为54倍,目前为84倍,最低值是08年10月的22倍。反映证券化率的总市值/GDP,2005年来平均值为63%,目前为68%,自由流通市值/M2分别为10%、12%.

      对比海外市场,目前A股估值处于中间水平。选取全球十个代表性股票市场,PE从低到高排列分别为:香港恒生指数9倍、俄罗斯MICEX指数10倍、台湾加权指数14倍、韩国KOSPI指数14倍、美国标普500指数17倍、中国A股18倍、日经225指数19倍、巴西圣保罗指数21倍、德国DAX30指数22倍、英国富时100指数27倍,A股估值水平处于中游。

        2. 考虑利率环境,A股估值不算贵

      利率处于过去十年的低位。判断资本市场估值需要放在利率环境下考虑,从大类资产比价的视角来探究A股的估值高低。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1年期AA企业债收益率、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05年来均值分别为3.6%、4.7%、2.8%,目前分别为2.8%、3.7%、1.5%,基本都处于过去十年来的底部。在流动性如此充裕的环境中,按理来说股票也应该处于历史估值的高位,而目前处于均值上下,不算贵。当然这与盈利增速和盈利能力变化也有关,2005年A股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值为16.9%,15年前三季回落至-0.1%,ROE分别为14.7%、12.6%.

      对比142000点,估值涨幅基本对应利率降幅。《A股见底了吗?》中我们把当前市场对比2014年的2000点,因为那个底是经过多年熊市和震荡市,慢慢缩量熬出来的,可以看做是一个自然的大底,也是A股整体法估值的最低水平。2014年年开始利率不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6%降至2.8%降幅39%,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从5.9%降至3.1%降幅47%,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3.0%下降到1.5%降幅50%,1年期AA企业债收益率从7.1%下降到3.7%降幅48%,利率水平整体下降了40%-50%。相对应的是,A股整体法PE从12倍升至18倍升幅50%,中小板从35倍升至50倍升幅43%,创业板从54倍升至76倍升幅41%,估值整体上涨了40%-50%,二者正好对应。2014年至今中长期的基本面变化不大,因此静态看,考虑利率水平,当前估值水平与2014年2000点差不多。

        3. A股有一半以上公司不看估值

      A股估值结构分化大,50倍以上PE公司过半。将A股个股的PE(TTM)划分成0~10、10~20、20~30、30~40、40~50、50以上(含负值)6个区间,目前50倍以上高PE个股占比高达65%,既便市场整体估值底部的2014年2000点时该比例也高达45%.50倍以上的PE预示着靠盈利回本需要50年以上,很明显这类公司的投资逻辑早就脱离估值,通常都是靠主题、概念,讲故事。由此可见,A股有一半以上公司不看估值,虽然他们市值占比仅20-30%。投资中真正需衡量估值的是50倍PE以下的公司,可以分为两大类,30-50倍主要是成长股,30倍以下主要是价值股,而这两类公司中代表性的分别是白马成长股、高股息率股,他们分别是成长股、价值股的定海神针、中流砥柱。

      高股息率股、白马成长股的估值不高。高股息率股有类债券特征,因此估值有参照系,我们选取股息率排名前15的公司,如格力电器、大秦铁路、上汽集团、建行等,平均股息率高达6.1%,远高于1年期AA企业债收益率的3.7%、理财产品收益率的4.1%,从大类资产对比看,高股息率股估值不高。30倍以上PE(TTM)的成长股主要看白马成长股,这些公司的盈利可测性和稳定性更强。根据过去几年盈利增长、基金持仓情况,从成长性较好的TMT、高端装备、医药、新能源、环保中精选出30只白马成长股,目前整体动态PE为24.8倍,与2014年上证2000点、创业板1200点时接近,仍高于历史最低水平,即12年年初和年底的19倍左右。

      

    关键词:

    利率,市场,杠杆,企业,变化

    审核:yj2247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