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中 有基金借分红概念搞营销被警告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佚名

    摘要: 证券时报记者李沪生“群内各位同仁,我司有款债券基金6月底分红,分红比例20%,有避税需求的请找我勾兑。”近日,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发布了基金即将分红的信息,吸引有避税需求的资金申购。基金公

      证券时报记者 李沪生

      “群内各位同仁,我司有款债券基金6月底分红,分红比例20%,有避税需求的请找我勾兑。”近日,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发布了基金即将分红的信息,吸引有避税需求的资金申购。基金公司为推动营销扩大规模,想出各种噱头,不断有基金公司在营销时推荐“分红概念”产品。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监管部门未明文规定禁止相关手段的营销,但实际上存在违规嫌疑。

      据介绍,一些基金公司在进行营销时会推出“分红概念”基金。基金分红,本是投资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或者其他形式返还投资者。不过,其中也隐含了另一个作用——避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问题的通知》及《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基金分红企业投资者免征企业所得税。

      由于基金分红免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机构于基金公司之间形成了勾兑的空间,分红也成为基金公司与机构之间一种常见的合作手段,即在分红前,基金公司将消息透露给机构,吸引机构资金来申购。在分红完成后,机构再全额退出。这样一来,机构实现了避税的需求,基金公司也可以从中赚得一些费用或者在特定时点,如年中、年底冲一下规模。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费率不断降低,分红对机构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加。“原本即使是债券型基金也有最高0.8%的申购费,有的产品还有0.5%的赎回费,7天之内赎回收取的费用会更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免收申购赎回费,机构自然会更青睐有"分红概念"的产品。”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基金实施分红529次,根据2016年报披露,在上述实施分红的基金中,有230次分红来自机构占比在50%以上的基金,有147次分红来自机构占比在90%以上的基金,有53次分红的基金机构占比在99.99%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29次分红中,有30次分红涉及的20只基金是今年刚成立的产品,其中有不少基金成立仅一个月就进行分红。

      “基金公司以分红为手段做营销对投资者是不公平的。”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坦言,以分红方式吸引资金的举动会引来监管层的关注。记者了解到,有基金公司因为依靠分红营销而被监管层警告。

      受此影响,基金公司对基金分红格外谨慎。“原本证监会是要拟下发通知的,但是最后却没有下发,主旨意在规范基金公司对于分红的营销。”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近期公司有一只基金准备公告分红,但考虑到当前市场正是“敏感”时期,公司决定暂缓分红。“监管层的意图是不能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营销,机构申购即将分红的基金往往是在基金公司公告之前,这一点许多普通投资者是做不到的,信息的不对称形成的非公开信息成为机构的利好,这样操作存在违规嫌疑。”上述市场部人士说。

      (:娄在霞 )

    关键词:

    基金,分红,公司,机构,营销

    审核:yj22436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