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长期来看债券牛市没有结束

    来源: 东方财富网 作者:佚名

    摘要: 作者张李陵(博时基金固定收益总部投资总监)三大策略配合穿越债市牛熊过去几年,宏观环境与债市表现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16年和2017年,债市整体处于熊市,由于经济复苏,利率策略表现最差,但企业盈利整体

      作者张李陵(博时基金固定收益总部投资总监)

      三大策略配合穿越债市牛熊

      过去几年,宏观环境与债市表现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16年和2017年,债市整体处于熊市,由于经济复苏,利率策略表现最差,但企业盈利整体良好,中高评级信用债不仅没有违约风险,而且能够通过票息获得显着的超额收益。

      而在2018年和2019年,债市处于牛市格局,经济逐步下行,利率策略表现最优,但是信用债风险加剧,那么组合通过分散投资控制信用风险,同时积极使用利率策略对冲信用风险,同样能获取超额收益。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组合能够控制风险,获得长期的超额回报。

      在固定收益市场中,成熟机构投资者众多,往往很容易形成一致预期,如何才能做到“突围”?寻找市场的“预期差”是债市投资理念中的重要一环。首先要了解“预期”是如何形成的。所谓“预期”,是市场投资者根据当下经济形势,依照历史经验,线性外推而得出的判断。因此,寻找预期差的第一步,就是要比市场主流参与者拥有更多、更深刻的历史经验。这种经验需要通过在市场上长期积累,同时进一步对海内外历史进行深入学习才能获得。

      整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可能需要1万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当对海内外的历史有了超越市场主流投资者的经验和理解后,才能大致了解市场形成一致预期的原因,也才有可能去寻找预期差。

      寻找预期差的第二步,则是改变线性外推的思维模式。市场运作非常复杂,往往多个主线相互缠绕,这就需要投资者创造性的去分析,同时预测市场可能的状态,而并非仅仅依据单个因素做简单的线性外推。这也需要对市场保持敏锐,创造性的进行思考,并不断用错误来矫正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自己的投资框架尽量接近市场的真实运行状态。

      国内债市保持长期向好格局关注分散投资和组合管理

      对于债市而言,仍然呈现长期看好的格局。短期国内外货币政策仍然有望维持宽松,这对债市投资而言是正面因素。

      而从长期来看,债券牛市应该没有结束。债券收益率是由债务水平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债务水平过高,占名义GDP的比率过高,那么这个国家就需要维持较低利率,以维持经济增长。因此站在较为长期的角度,债券收益率可能仍有下行空间。

      近年来,债市信用风险事件屡发引起市场关注。未来几年信用风险或将高发,因为债务扩张抑制后,依赖资金存续的发债主体可能面临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偿债资金来源会更加依赖盈利。因此,如果需要参加中等评级债券的投资,就需要特别注意盈利能力。对于城投,盈利能力就是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财政实力;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如果投资人把握好这两点要素,即使阶段性出现个别信用事件,最后本金得到偿付的概率仍然很高。

      此外,还要关注分散投资和组合管理,面对巨大不确定性,切忌将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能够充分的缓释风险。

      对于具体择券,从目前来看,无风险利率和高评级债券的收益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但从中长期角度看,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此外,可转债在未来几年或也是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品种。

      展望中国债券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如果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扩张的问题,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债券市场将真正成为一个资源配置的工具,债市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有进一步增长,参与者也将更加多元化,流动性也将大幅提升。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关键词:

    投资,市场,预期,长期,需要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