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ETF15年战队阅兵 创新产品推动群雄逐鹿
摘要: 从2004年12月国内推出第一支ETF产品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在ETF发展的第15个年头,公募行业也显示出越来越高的热情。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全市场非货币ETF基金的合计规模达到5
从2004年12月国内推出第一支ETF产品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
在ETF发展的第15个年头,公募行业也显示出越来越高的热情。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全市场非货币ETF基金的合计规模达到5833.47亿元,较今年年初3769.37亿元的规模,继续增加2064亿元。
毫无疑问,2019年注定是国内ETF发展史上的关键注脚。
为庆祝国内ETF基金业务推出15周年,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华夏、工银瑞信等公募基金公司启动“十五年十五城”ETF高峰论坛系列活动,进一步推进广大投资者对ETF产品的认知和认可,前两场活动已分别于11月16日、17日在北京和长春举办。
事实上,年初之时不少公募基金提及,将今年的重点战略定于发展ETF产品。而全行业的布局热情,也与当前国内ETF产品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
“十五年来中国的ETF产品获得了长足发展,ETF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不仅受到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青睐,还对深化资本市场发展,促进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市场有效性的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于ETF产品理解的不断加深,国内ETF产品在未来必将进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期。”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王海璐在上交所ETF高峰论坛工银瑞信专场中表示。
ETF大发展之年
自2004年以来,国内ETF产品从最早期的单市场ETF慢慢发展,逐步成就了如今的跨市场ETF、跨境ETF,相关标的资产也从股票扩展到债券、商品以及期货等等。
而自2018年以来,ETF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Wind数据显示,2018年年初,全市场非货币ETF基金规模合计2267.12亿元,到了当年年末,这个规模就已经增长了近1500亿元。
2019年全行业继续掀起ETF布局高潮,ETF基金的总规模也继续攀升。
Wind数据显示,2019年年初截至11月14日,共有66只非货币ETF成立,相比去年全年的38只,目前涨幅已经达到74%。除了新成立的非货币ETF基金的数量暴增之外,全市场非货币ETF基金的总规模,更是增加2064亿元。
分公司来看,不少基金公司的ETF规模也取得成倍的增长。
譬如当前已成立非货币ETF基金数量最多的华夏基金,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年初该公司共有11只非货币ETF基金,规模合计649.84亿元;到了2019年11月14日,华夏基金旗下共有22只非货币ETF基金,规模合计为1088.79亿元,增长了68%。
而对于国内ETF行业领先者之一的工银瑞信基金来说,这个增长幅度更加巨大。今年恰逢其ETF业务发展十周年,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年初工银瑞信基金共有3只非货币ETF基金,规模合计13.99亿元;到了2019年11月14日,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共有7只非货币ETF基金,规模合计为138.88亿元,增长了近9倍,迅速跻身被动业务第一梯队。
除此之外,还有天弘基金等更多基金公司在今年刚刚切入ETF领域,谋求新的发展突破。
全球ETF发展已逾30年,中国的ETF尽管只有15年的发展史,已成为全球实时性最好、透明度最高、交易效率最高的市场之一。“中国ETF有着领先的顶层设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计保障,中国的ETF起步虽然较晚,但它未来一定会有非常美好的伟大前程。”对于ETF基金的发展情况,工银瑞信指数投资中心总经理章赟作为国内ETF十五年发展的亲历者指出。
“2018年ETF基金迎来大爆发,主要因为2018年A股市场不断下跌,各大指数估值均处于历史15%以下,估值十分便宜,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率先开始购入宽基指数ETF。”某知名第三方机构分析师表示,“而在2019年市场好转之后,不仅仅机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也开始大量买入ETF。”
在其看来,ETF之所以成为市场宠儿,主要因为ETF基金多数是被动复制指数的,代表的是市场的贝塔收益,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ETF是很好的买入标的。另外,指数每年通过不断的调整成分股不断更新,同时ETF基本上是接近满仓操作,能更多的获取贝塔收益。
也是因此,在ETF受到追捧的情况下,各大基金公司顺势发力。
事实上,为了实现ETF专业化布局,不少基金公司都已在管理体系上做出针对性优化。
章赟表示,“工银瑞信通过集团作战的方式,形成了整体风控体系的合力,为投资者利益及ETF安全性保价护航。为了提升投资者ETF交易便利,公司通过资源注入,与多家做市商合作构成做市商体系,保证ETF场内的流动性具有非常好的客户交易体验。”查看数据,工银上证50ETF截至10月底,其跟踪误差为24.78bp,排名全市场ETF前13.5%,日均成交近2亿,全市场排名前9.3%;工银沪深300ETF跟踪误差为17.93bp,排名全市场ETF前7.6%,日均成交2亿,排名全市场ETF前8.4%。的确,其ETF产品流动性和跟踪误差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头部公募布局摸底
在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公募基金“抢滩”ETF,竞争也更加激烈。
目前博时基金、嘉实基金(博客,微博)、鹏华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均推出了指数投资品牌,针对ETF提出特色化布局规划。
“很多基金公司都在陆续发布自己的指数投资子品牌,这也意味着ETF这条赛道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一位公募基金人士指出。
而除了推出单独的子品牌外,各家基金公司在ETF产品线上,除了传统的宽基指数之外也做出了更多的特色化探索。
就在本月初,国内首只跟踪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指数的ETF——工银瑞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ETF(场内简称:湾创ETF,交易代码:159976)正式成立。由于该基金兼具A+HETF、跨境ETF、跨市场ETF、粤港澳大湾区ETF、科技创新主题ETF等多项亮点是,自发行之初,就备受市场关注,得到投资者的高度认可,该基金募集总认购户数逾2万,位列今年以来成立的非货币ETF认购户数第六。
事实上,在工银瑞信湾创ETF结束募集后,为方便更多场外投资者配置需求,工银瑞信基金还顺势推出了工银湾创100ETF联接基金,目前也正在发行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基金公司推出了特色行业ETF,比如鹏华基金推出的市场首只酒行业ETF,鹏华中证酒ETF;以及华夏基金、大成基金等公司此前推出的商品期货ETF,华夏基金豆粕期货ETF、大成基金有色金属期货指数ETF等等。
“传统的宽基指数ETF赛道已经比较拥挤,比如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上证50等等,头部效应已经非常明显,挤进赛道并且超车的难度很大。但是对于特色化的行业指数、概念指数以及针对于宽基指数改造的Smart贝塔ETF等等,仍然存在较多的冲刺机会。”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指出。
ETF竞争力大考
一拥而上之时,更应该思考的,或许还是基金公司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突出重围。
此前不少基金公司已经针对ETF产品下调了费率,一场“费率战”已经悄然打响。虽然不能否认降费率也是竞争力的一个优势,但从业内人士反馈来看,费率并不能完全决定一切,更关键是还是打造ETF综合竞争力,包括产品的流动性、跟踪误差、以及机构的管理体系等等。
“公司高度重视被动指数业务的发展,在被动业务领域打造了两个核心能力:一是领先的指数投研能力,投资经理均具有十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指数构建能力强,跟踪误差控制持续位于同业前列;二是严厉的风险控制能力。公司拥有行业一流的ETF系统和做市商服务体系,全面保障ETF的平稳运作和精细化管理。”针对工银瑞信基金的ETF竞争优势,公司总经理王海璐介绍。据悉,工银瑞信自2009年正式管理ETF以来,持续保持运作“零风险”记录。
“除了费率,ETF的流动性才是投资者选择的重中之重,流动性好操作起来也会更加方便,受资金冲击的波动也会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投资者才会更愿意选择费率较低的。因此,未来如何在龙头效应已经十分明显的ETF的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是各家基金公司关注的重点,除了费率,基金的跟踪误差、创新性以及流动性,更加重要。”前述分析师认为。
事实上,更多的基金公司都在修炼“内功”上,提出了精细化的考量。
王海璐表示,工银瑞信将以“完善布局、做大规模、做优品牌”作为公司ETF发展的重要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ETF业务,全面满足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需求。
“我们主要通过各类指数深挖不同配置需求,在把握核心标的同时,多元布局细分领域,精准定位,特性鲜明,同时重点打造头部产品,以丰富的产品层次有效满足投资者个性化的布局需求。”华南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指出。
另外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亦表示,公司会依托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优势,在独有的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每个指数基金的跟踪指标,来分析相关情况。发挥公司的用户基础优势、科技优势、资产配置服务能力等,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及更深度的服务,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基金公司,工银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