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悲喜剧:业绩靓丽背景下 资金出逃规模惊人
摘要: 上半年,炙手可热与夺门而逃,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就这样纠结地、反复地出现在公募爆款基金之中。炙手可热自不必说。
上半年,炙手可热与夺门而逃,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就这样纠结地、反复地出现在公募爆款基金之中。
炙手可热自不必说。进入7月,爆款基金的轰炸,不仅密集,而且吨位不断提升:百亿级的发行爆款已经退居二线,200亿、300亿的规模,才成为许多基金公司追逐的目标。当然,如果不是有限售条款的出炉,更高量级的爆款基金,在当前的市场,想必也不会是稀罕物。
但夺门而逃,就有些出乎预料了。根据最新披露的公募基金二季报,不少发行时名噪一时的爆款基金,仅在二季度短短三个月,规模就遭遇腰斩。由于发行时规模惊人,因此,从净赎回数据看,赎回的规模同样惊人,单只基金在一个季度内赎回几十亿甚至超过五十亿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公募基金业绩靓丽的背景下,资金的这种出逃,似乎令人费解。
可以想象,当这些爆款基金的基金经理面对大额赎单如雪片般飞来时,那种极度纠结的心态。因为,解剖大部分优质基金的业绩,我们会发现,在其持仓结构中,收益贡献最高的,是基于深度基本面研究、以足够时间维度持有并最终获取目标收益的那些重仓股。所以,当高仓位成为普遍现象时,大额赎单的不断冒出,就会倒逼基金经理不断忍痛割爱。这种滋味,就类似于视若珍宝的东西,摔碎了!
围观者的极度惊诧,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当初高喊“砸锅卖铁”也要买进爆款的投资者,和几个月后画风突变,决然离去的投资者,几乎就是同一帮人。也不过短短数月,也未见A股市场逻辑发生重大转折,曾经津津乐道的基金公司品牌、基金经理人设乃至对财富的长远憧憬,怎么突然就没了?
这其中,银行等线下渠道为了申赎费用等短期利益,第三方线上营销渠道业绩排名的刺激,以及舆论的推波助澜,是导致爆款基金规模大起大落的重要推手。但深究其本质,仍然是投资者热衷于短线造富、不屑于长线价值投资的惯性未改。只不过,以前这种惯性体现在股票上,现在它们转战基金市场了。
但频频发售爆款的基金公司,有不少却并未欢欣雀跃。一方面,巨量资金的进出,不仅容易打乱基金经理的投资节奏,而且也令基金公司的规模稳定性下降,主动权进一步向渠道倾斜;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存在资金管理规模边界,短期巨量资金涌入,有可能导致业绩摊薄甚至下滑,而这显然是一个利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基金公司,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