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最大年” 为何还有众多募集惨败收场
摘要: 即使是爆款不断、日光基众多的“史上最大年”的今年,也出现了基金募集失败的尴尬局面。进入11月份,已经有4只基金产品接连遭遇募集失败。至此,今年已经出现21只募集失败的新基金,超过了去年的全年总量。
即使是爆款不断、日光基众多的“史上最大年”的今年,也出现了基金募集失败的尴尬局面。
进入11月份,已经有4只基金产品接连遭遇募集失败。至此,今年已经出现21只募集失败的新基金,超过了去年的全年总量。
国内基金业资深人士王群航(博客,微博)向时代财经分析,今年是中国公募基金有史以来的第一大年,除了募集失败的产品超过去年,爆款也远远多于往年,在产品基数增大的情况下,说明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
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认为,募集失败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基金公司,对于这些公司,不要过多铺设产品线,而是专注于做小而精的产品,慢慢把业绩做起来,是中小型基金公司突破的一条道路。
首只科创主题基金募集失败
近日,德邦基金在官网发布了“德邦科技创新3年封闭运作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
根据公告显示,该基金产品于2020年2月7日证监会许可准予注册。但截至11月3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而就在前一天,方正富邦优势精选一年定期开放股票也发布公告,称因未能满足基金备案的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德邦科技创新3年封闭基金是进入11月份以来的第4只募集失败的基金,也是今年以来的第21只。去年,总共有20只产品未能成功募集,德邦这只新产品的募集失败,意味着今年基金市场的募集失败产品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近期募集失败的基金还是比较多的。”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向时代财经分析,因为现在距离年底还有一段时间,仍有大批产品在源源发行,因此后续这种情况还是会有。
时代财经统计发现,在今年募集失败的基金产品中,比重最大的是债券基金。在21只产品中,12只为债券型基金,其中10只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2只为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分析,由于今年债券市场表现不佳、接连出现多起债券爆雷事件,直接拖累了债基的表现,令投资者也降低了对债基产品的信心。
而此次德邦基金的募集失败更受到市场关注,在于这是市场上首只科创主题基金出现了募集失败的问题。
杨佳星向时代财经表示,一个直接原因是近期的科创主题基金,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回撤,因而市场对于科技、TMT板块的热度也会有下降。
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以来科创主题的基金产品太多了。今年不断在发行科创主题基金,对于主要投资这一部分的投资人而言,他们已经买得足够了,到后面再发这种同类型产品,肯定热度与之前无法同日而语了。
此外,本周开始发行科创50基金,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这对于科创主题基金带来冲击。杨佳星判断,后面基金公司如果再要发科创主题基金,可能都比以前更难募集了。
但也有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德邦基金是有两个同质化产品同时在发,持有期限不同,分别是一年期和三年期,在市场发生转变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放在了一年期的产品上。
基金发行冰火两重天
尽管每个合同不能生效的产品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故事,但在今年的背景下,这些募集失败的新基金,向市场传递了警惕的信号。
进入今年以来,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众多新基金发行火爆,尤其是一些大型公司更是受到投资者追捧,以至于出现了月月有爆款、周周有爆款、甚至天天有爆款的局面,很多年份甚少出现的日光基,在今年已经是稀松平常,甚至一些基金公司出现了“半日光基”等罕见的局面。
而在基金发行火爆的场景之下,募集失败的案例就显得更加刺眼。
“今年基金发行的规模远远超过前几年,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市场更加向头部集中。”杨佳星向时代财经分析,渠道还是那些,包括银行、券商、第三方等,客户也还是那些,在头部效应更加明显的情况下,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发行产品,反而是增加了难度。因为目前的基金投资人更加注重明星基金经理、头部基金公司等这些因素,对中小基金公司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挤压。
同时今年整体来说,批的产品也比较多,尤其是近期出现了科创主题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也算是一种热度退潮。
“今年是中国公募基金有史以来的第一大年。”国内基金业资深人士王群航介绍,今年发行产品的数量巨大,目前已经超过了1200只。从数量上来看,已经是发行最多的一年。基数大了,募集失败也多了,虽然近期合同不能生效的产品增多,但也是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今年的爆款非常多,远远多于往年,在产品基数增大的情况下,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
王群航认为,这也涉及到市场发展格局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大公司都是从中小公司发展而来的,现在则是强者恒强,中小公司的发展空间被挤压。而在实际运行中,大的基金公司未必就是好,有些大的基金公司的业绩。目前业绩前十的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有9只去年底的规模还不足3亿元,半数规模不到2亿元;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前50只基金中,有40只去年底规模不足10亿元。
这些产品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在中小公司。
王群航分析,今年以来出现了众多爆款,而从历史表现来看,大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很好的回报。另一方面从投资原理来看,产品规模过大之后,配置会趋向于指数化,业绩也会趋向于行业平均。
而现在包括渠道和基金公司都在找出好的基金经理来进行“包装”。王群航表示,今年以来出现一个现象,就是突然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的优秀基金经理。现在的营销方式,有好的流量,但不一定有好的回报。而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有些资金是消耗了、空转了。爆款基金的赎回率也很高,导致机会成本太高。这是社会资源的一大浪费,投资效率也降低了。
中小型基金公司出路何在
除了基金公司规模、基金经理之外,发行渠道也成为今年基金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对于其它金融行业,基金业更依赖于外部的销售渠道。杨佳星告诉时代财经,近期已经出现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开始放弃直销APP等渠道,主要是运营费用过高,未来主要转向依赖银行、券商、第三方等传统渠道,降低直销的比重。
这也是中小型基金公司面临的一个痛点,未来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杨佳星表示,在今年基金发行火爆的“水深火热”年份,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渠道方面的话语权,反而会更弱,因为渠道都喜欢最好卖的基金。
那面对未来,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何突破?
杨佳星建议,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可以学习睿远等公司的模式。有一定的投研实力,不用发太多、太广的产品,不要过多铺设产品线,而是专注于做小而精的产品。慢慢把业绩做起来的话,是中小型基金公司突破的一条道路。他举例说,泓德基金今年的排名上升很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业绩表现很好。对于中小公司,需要更多从业绩入手,慢慢进入到大行的准入名单,后面才会有比较好的发展路径。
基金公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