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购潮”再起:又一次抄底良机来了吗?
摘要: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作者|张俊鸣从“爆款频出”到发行遇冷,公募基金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可谓遭遇“冰火两重天”。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张俊鸣
从“爆款频出”到发行遇冷,公募基金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可谓遭遇“冰火两重天”。在赚钱效应缺失下,基民观望情绪抬头可以说再正常不过,基金公司除了信心喊话之外,也再度祭出“基金自购”的大招,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以真金白银买入自家基金,希望用实际行动来给投资者传递信心。从2018年和2020年初两次经验来看,“基金自购潮”对应着指数的相对低位,敢于在低迷时期抄底的投资者事后都有不错的收益。此次“基金自购潮”是不是又一次抄底良机的来临?笔者认为,投资者不应“见风就是雨”,需要仔细分析自购行为的金额、构成等因素,再根据自身的投资需求做出理性的投资策略。
传递信心,四两拨千斤?
近期A股的调整虽然从上证指数的层面来看比较“克制”,但许多公募基金的净值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幅度超过20%的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此前表现良好的热门基金。在基金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此前畅销的新基金也出现了发行遇冷的现象,采用比例配售决定认购份额的“爆款基金”已经消失。在增量资金供应减少的同时,一些在老基金上有账面浮盈的投资者也开始出现“落袋为安”的想法,一旦出现增量和存量资金同时减少,基金想要维持“抱团股”的表现就更加困难,赚钱效应的缺失很有可能将导致个人投资者进一步离场,形成“螺旋式下跌”的循环。这种循环如果出现的话,不仅对公募基金自身的表现不利,也会因为被动卖出而放大市场波动。因此,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紧急喊话,要投资者“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做时间的朋友”。虽然这些“致投资者的公开信”都有理有据,有详实的历史数据支持,同时A股目前的整体估值也不算高,但这些喊话显然都没有“赚钱效应”来得简单有力。
在“赚钱效应”一时无法体现的情况下,要稳住存量投资者、引入增量投资者,就需要展现未来可能的“赚钱效应”。那么,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出手自购、展现和投资者同甘共苦的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市场“赚钱效应”不足的缺憾。毕竟这是用真金白银投入,向投资者发出对市场和自身产品的强烈信心的信号。特别是在基金一季报发布之前进行自购,除了可以直接增加管理规模之外,也可以稳住投资者阵脚,以免一季报出来之后净赎回过多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而出现进一步赎回的情况。因此,这个时间点通过“基金自购”向市场传递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自购潮”规模和流向是关键
“基金自购”传递出基金管理人的信心,是否会构成投资者抄底的良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莫过于去年春节后,在2020年春节长假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大跌之后,许多基金公司在当天晚上就公告基金自购,最多的一家拿出5亿元的真金白银参与。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很清楚,不仅股指确认底部之后震荡向上,基金也普遍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另一个成功的案例则是2018年,虽然当年市场走势低迷,但全年基金自购金额却超过了31.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19年和2020年A股的上涨也给了这些提前布局的资金不错的回报。但2015年年中指数见顶之后的基金自购潮,则未能快速扭转市场颓势,接下来半年A股还出现了一轮调整。因此,“自购潮”能否和指数见底合拍,还需要结合多重因素分析。
那么,今年的“自购潮”是否会复制2020年的奇迹?笔者认为难度较大。从今年春节后的数据来看,本次的基金自购金额还不大,累计仅有2亿多元,仅有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左右;同时,此次的基金自购主要集中在新基金,和去年以存量老基金为主差别较大。二者虽然都是拿真金白银出来参与,但新基金的建仓可以缓慢进行,管理人可以通过建仓节奏来控制净值波动,甚至可以在新基金成功发行之后“金蝉脱壳”,悄然赎回离场,付出的成本有限。而老基金大多仓位饱满,大规模自购意味着管理人对当前点位和现有产品的高度认同。因此,如果接下来的“基金自购潮”金额不大且依然集中在新基金,那么对市场波动的指导意义就相对较弱。
抄底不急一时,长线值得期待
虽然目前的“基金自购潮”还不足以作为抄底买入的单一信号,但经过连续调整之后,长线投资基金的风险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性价比”相对此前高位已经有所提升。如果是立足未来3-5年长线投资的资金,在大比例自购的基金中选择管理人历史业绩较好的品种分批介入或持续定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从通达信软件发布的基金指数来看,2005年1月至今,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了8.75倍,开放式基金指数上涨了5.62倍,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了4.1倍,显而易见基金长线投资的魅力。从两大基金指数和沪深300的对比来看,存在两个明显的分水岭,一是2009年7月上证指数波段见顶,在此之前两大基金指数的涨跌幅和沪深300十分接近,并未体现出太多的优势,而在此之后两大基金指数逐步跑赢沪深300,超额收益逐步累积;而第二个分水岭则是2019年4月大盘波动见顶之后,沪深300经历将近一年的横盘整理,而两大基金指数则进入增长的快车道,将超额收益的领先幅度进一步拉大。从长期趋势来看,每一次的市场调整拉回,都是长线资金布局的良机。即使短期抄底信号还不明确,但如果能分批买入摊低成本、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等待春暖花开,成为最终赢家的概率也比较大。(见附图)
而对于习惯于快进快出,或预计投资期限小于一年的资金来说,这个点位把“基金自购潮”视为交易的重要依据,就不是很恰当了。特别是那些调整之后估值依然较高的“抱团股”,也需要充分休整等待估值回归合理,相关重仓基金即使有心调仓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抄底不急一时,长线值得期待,下手参与之前,投资者还需要看看自己的投资周期多久才行。
自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