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迷你基金”大行其道 完善公募产品退出机制很有必要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佚名

    摘要: 每经特约评论员曹中铭日前,诺安基金的一纸公告,引起市场各方极大关注。根据公告,因工作调整,自7月2日起,蔡嵩松担任诺安优化配置的基金经理。蔡嵩松是诺安基金公司旗下知名基金经理,

      每经特约评论员 曹中铭

      日前,诺安基金的一纸公告,引起市场各方极大关注。根据公告,因工作调整,自7月2日起,蔡嵩松担任诺安优化配置的基金经理。蔡嵩松是诺安基金公司旗下知名基金经理,而诺安优化配置是一只“迷你基金”(规模仅200万元出头)。明星基金经理掌管“迷你基金”,这事本身就非常吸引眼球。

      明星基金经理+“迷你基金”的配置,此前公募行业也有类似的案例。比如前海开源旗下基金经理崔宸龙于2020年7月份出任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基金经理,当年二季度末时该基金规模只有0.13亿元,同样是一只“迷你基金”,但到2020年底时其规模增长至4.84亿元。2021年底,该基金规模已飙升至258.16亿元。此次蔡嵩松管理诺安优化配置,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诺安基金公司让蔡嵩松管理“迷你基金”,个中既有让明星基金经理发挥其市场影响力,做大基金规模方面的考量,客观上也不无保住该基金产品“壳”的意味。事实上,目前公募行业的“迷你型”壳基金不在少数。截至今年7月4日,市场上累计有1603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其中337只基金规模甚至不足1000万元。相对于10077只基金产品,“迷你基金”占比其实并不低。

      此前,多家基金公司曾经掀起保“壳”热潮。由于某些基金产品具有稀缺性,尽管其规模较小,但仍然具有“壳”价值。当市场有需求的时候,壳基金或许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而且,相对于重新申报一只新基金的耗时费力,“壳”基金则可以直接就用,这也是某些基金公司热衷于保“壳”的根本原因。

      不过,“迷你型”壳基金的大量存在,往往也会产生多方面的负面效应。一是尽管不乏“迷你基金”因基金经理的改变而实现做大的案例,但毕竟只是极少数,也不具备普遍性。“迷你基金”的存在,会增加运营成本,对基金公司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种浪费。

      二是“迷你基金”往往只有“壳”价值,在市场上并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迷你基金”无法获得基金公司的重视,在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人员安排上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迷你基金”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回报能力较弱。此外,由于“迷你基金”混杂其中,也会为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投资时增加不必要的难度。

      目前市场上的公募基金产品已超过万只,远远多于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数量。公募基金产品重在“精”而不在多,只有那些业绩优、回报佳的基金产品,才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往往更具有生命力。基于此,将那些业绩差,无法回报持有人的基金清除出市场才是应有之义。毕竟,公募基金扮演的是代人理财的角色,为持有人理好财才是第一要务。

      目前公募产品在退出方式上主要有几种,包括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不足200人或总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公司可发起清盘;召开持有人会议,表决是否清盘;不符合监管要求而清盘;基金合同期满清盘。这几种方式,既有主动退出的,也有被动退出的。

      但市场上多达300余只基金规模不足1000万元的事实表明,目前公募产品退出方式存在短板。笔者以为,这方面可借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对于那些触及相关条款的公募产品,实施强制清盘制度。

      完善公募产品退出方式,可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可规定,当基金规模低于3000万元时,可实施强制清盘;公募产品连续五年无法回报持有人的,同样可实施强制清盘。在公募产品中引入强制清盘制度,可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比如可强化基金公司回报持有人的意识,并真正把持有人利益置于重要位置;可倒逼基金公司提升研究能力,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并最终实现行业、公司、持有人多赢。

    关键词:

    基金公司,持有人,基金经理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