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资金”真能帮忙吗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摘要: 近日,基金市场又现“帮忙资金”魅影。一只去年底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在运作3个月后,规模从14亿元骤降到5000万元以下。该基金发布公告显示,截至3月20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

      近日,基金市场又现“帮忙资金”魅影。一只去年底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在运作3个月后,规模从14亿元骤降到5000万元以下。该基金发布公告显示,截至3月20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根据合同规定,若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该基金将被清盘。

      从市场低迷时期逆势“大卖”的爆款基金,到开放赎回后不到一周便超13亿元遭遇赎回,再到现在即将跌破清盘线,这只基金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大概率又是“帮忙资金”惹的祸。

      所谓“帮忙资金”,就是在基金发行阶段,通过认购新基金帮助基金保成立,或者做大首发规模的资金。近两年,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温不火,很多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着发行压力,为了让产品规模达到成立门槛,很多公司不得不找“帮忙资金”救场,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从短期看,“帮忙资金”似乎真的可以解基金公司的燃眉之急,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成立新产品,维护好公司声誉,毕竟没有公司想让“卖不出产品”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帮忙资金”的入场可以壮大产品的发行声势,一款炙手可热的基金无疑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有利于后续的持续销售。

      但从长期看,“帮忙资金”带来的潜在隐患远远大于前期收获的利益,很可能帮了倒忙。首先,“帮忙资金”会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带来束缚,由于这部分资金存在于基金产品的建仓期,为了避免后期赎回时出现明显亏损,基金经理不得不采取保守的策略,甚至消极建仓,一些良好的投资机会也会因此错失。其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帮忙资金”的拆借费用大概率需要动用基金公司自身的运营资金来支付,这进一步增加了基金公司的成本负担。再次,若投资者发现“帮忙资金”大幅撤出,会对其持有信心造成冲击,一旦引发集体赎回,基金产品最终也逃脱不了被清盘的命运。

      更为重要的是,“帮忙资金”的出现是对个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在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本身就具有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帮忙资金”的快速进出可能带来基金热销的假象,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同时,由于“帮忙资金”通常不会长期持有基金份额,一旦开放赎回便可能迅速离场,这会对基金净值产生较大冲击,最终买单的还是投资者。

      为了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更好保护投资者权益,遏制“帮忙资金”的使用已刻不容缓。监管部门应尽快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对新基金发行的审核力度,对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机构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定,逐步提高发行透明度,明确“帮忙资金”的认定标准,为监管部门执法提供更好的法律依据。

      基金公司也应该尽快摒弃依靠“帮忙资金”这种短视行为,拿出更多精力用于自身的投研能力建设上面,用合理的回报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切莫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反复冒险,“饮鸩止渴”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关键词:

    赎回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