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闪亮登场!

    来源: 金融界 作者:E播报

    摘要: (原标题:就在今天,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闪亮登场!)两周前,上交所一则将于7月29日发布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实时行情的公告,引发股民和大V众说纷纭:“上证‘收益’指数来了”“3000点彻底有救了!”“不用

      (原标题:就在今天,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闪亮登场!)

      两周前,上交所一则将于7月29日发布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实时行情的公告,引发股民和大V众说纷纭:“上证‘收益’指数来了”“3000点彻底有救了!”“不用再打3000点保卫战了”……

      到底何谓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下文简称“上证收益”)?它的改动背景是什么?它和上证指数有何异同?有什么投资“上证收益”的方法?接下来,一文解读。

    上证指数

      虽然“上证收益”听着陌生,但它早在2020年就已发布。2020年9月18日,上交所正式发布了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以便投资者从更多维度观测市场。

      当时,“上证收益”简称“上证指数全收益”,代码是超长的“000001CNY01”,且仅收盘点位更新。而此次的公告,赋予了它全新的简称“上证收益”和独立代码“000888.SH”,并变更为实时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市面上有不少全收益指数,但它是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只公布实时行情的全收益指数。

      “上证收益”的改动有何背景?

      今年4月,新《国九条》发布,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将其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强调分红旨在构建稳定的市场环境,鼓励中长期持股。天风证券解读认为,分红是《国九条》的核心:强调分红、注重分红、强制分红,以分红率为传导变量,或推动分红率成为“平衡成长与价值的锚”。(来源:《天风证券:新“国九条”解读,提质减量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分红重塑估值体系》,2024.4.15)

      预计未来,上市公司的分红将有所增加,尤其是对于涵盖了“市值巨头”四大行和三桶油的沪市而言。

      这样的改动,不仅反映出指数重要性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投资者更及时全面地了解沪市证券表现及分红所带来的综合回报。

      “上证收益”如何体现分红?它和上证指数间有何异同?

      “上证收益”实则是上证指数的衍生指数,二者样本、权重均完全一致。

      而区别点,就是“上证收益”进一步考虑了分红再投资的收益。

      诞生于1991年的上证指数是一只价格指数,它不将个股分红计算在内。而在上交所上市的许多公司,都是A股的分红大户。在收到分红之后,股票会做除权,这就导致上证指数自然回落,无法体现分红收益。

      全收益指数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将分红计算在内,相当于分红再投资,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市场收益。

      举例来说,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是100元,每股现金分红3元,除权后股价就变为97元。这时,如果将上证指数进行类比,即上证指数变为97元,自然下跌3%,而“上证收益”依然是100元。

      从公式理解,更为清晰明了:

      价格指数=成分股价差收益

      全收益指数=成分股价差收益+成分股分红收益

      那和上证指数相比,“上证收益”将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上证收益”以3320.89点为基点,告别了上证指数的3000点。

      此前,股民认为此举是为跳开“3000点保卫战”。但事实上,这一基点仅是因为“上证收益”选择了2020年7月21日为基日。

      与上证指数相比,“上证收益”因增加了分红再投资,在点位和涨跌幅上有所不同。自成立以来,“上证收益”涨跌幅-3.35%,同期上证指数涨跌幅-12.44%,相比上证指数超额达9.09%。因计入分红收益,“上证收益”的数据表现优于上证指数,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投资自实际的回报。

      来源:Wind,截至2024.7.24

      如果想跟踪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有没有比较好的选择?

      答案是有,上证综合ETF(510980)。

      当成份股公司进行分红时,分红将计入ETF,体现在净值走势中。而因为存在管理费和运作成本,大部分ETF是难以跟上标的指数对应的全收益指数的,但是:

      上证综合ETF(510980)不仅能跟上“上证收益”,还能实现超额。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上证综合ETF(510980)自基金合同生效以来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78%,同期“上证收益”收益率-2.07%,上证指数收益率-3.28%。上证综合ETF(510980)相对“上证收益”超额收益达2.85%,相对上证指数超额收益达4.06%。(来源:《汇添富上证综合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4年第2季度报告》,截至2024.6.30)

      【为什么与“上证收益”相比,上证综合ETF(510980)依旧能实现超额收益?】

      由下图可见,自成立以来,上证综合ETF(510980)的价格点位不仅超越了上证指数,而且跑赢了囊括分红的“上证收益”。

      注:上证综合ETF(白线),上证指数全收益(橙线),上证指数(黄线)

      来源:Wind,2023.12.1- 2024.7.24

      为什么上证综合ETF相对于“上证收益”依旧会产生超额?

      因为上证指数ETF(510980)采用了抽样复制策略。上证指数的成份股有2200多只,尾部的一些股票市值太小、流动性也较差,完全复制买入这2200多只股票是不太现实而且低效的,通过抽样复制,经过多因子模型和风控模型对股票的筛选优化,就能保证跟踪误差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一定的超额收益。

      因此,上证综合ETF(510980)相较“上证收益”和上证指数所获取的超额收益,正是得益于指数量化团队的抽样复制管理,为投资者赢得了一个额外的红包。

      受宏观经济影响,上证指数面临震荡,一次次吹响“3000点保卫战”的号角。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仍选择上证指数进行布局?

      对比截至6月底的过去3年,发现在此期间上证指数跌17%,沪深300跌33%,中证500跌27%。(来源:Wind,截至2024.6.30)

      差别主要受上证指数成分股的影响。近年来,宏观经济换挡,稳健的投资理念更具优势。与其他宽基指数采用流动市值加权不同,上证指数成分股采用总市值加权,提高了大市值公司的占比,尤其是央国企占比超6成。在当前背景下,新《国九条》利好央国企价值,央国企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上证指数也因此更抗跌。

      上证指数前十大成分股

      注:仅为上证指数前十大成分股展示,不作为个股推荐

      来源:Wind,截至2024.7.24

      低位布局大盘点位,认准上证综合ETF(510980)

      上证综合ETF(510980)紧密跟踪上证综合指数。上证综合指数是A股历史最悠久、认可度最高、使用最频繁的指数之一,由在上交所上市、符合条件的股票组成样本,反映了上交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一直以来都有A股市场的晴雨表之称。

      汇添富上证综合指数A(470007)成立于2009年7月1日,汇添富在上证综合指数产品的投资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000点下方,低位布局大盘点位,关注直接关联上证指数产品——上证综合ETF(510980)!直接买大盘,与大盘涨跌高度一致,涨跌即所得!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上证综合ETF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标的指数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股票市场。标的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回报率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存在偏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请投资者关注指数化投资的风险以及集中投资于上证综合指数成份股的持有风险,请关注部分指数成份股权重较大、集中度较高的风险,请关注指数化投资的风险、ETF运作风险、投资特定品种的特有风险等。汇添富上证综合ETF基金合同生效日为2023/11/22,基金成立未满一年,业绩比较基准为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基金成立以来的业绩和业绩基准分别为:0.78%/-3.28%(2024H1),数据来源:基金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时间截至2024/6/30。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E播报

    关键词:

    上证指数,分红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