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痼疾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摘要: 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直击公募基金行业长期存在的“旱涝保收”“规模至上”等结构性矛盾,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推动行业生态重构。此次改革,

      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直击公募基金行业长期存在的“旱涝保收”“规模至上”等结构性矛盾,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推动行业生态重构。此次改革,不仅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的关键一环,更是督促基金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源,提升广大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改革的核心逻辑在于重构行业价值链。长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存在“基民不赚钱而管理费分文不少收”现象,根源在于资产管理价值链断裂。在传统固定费率模式下,基金公司无论业绩好坏均按规模刚性计提管理费,形成“旱涝保收”的局面。这种制度性套利,扭曲了激励机制,使得行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投资者回报。

      此次改革,建立管理费与业绩基准的弹性联动机制,打破“躺赚”管理模式。实行业绩基准挂钩型浮动管理费,是行业收费模式的历史性改革。将基金公司的收益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的机制创新,本质上是对行业“信义义务”的制度化落实,旨在终结“旱涝保收”“规模至上”的旧玩法,推动行业回归财富管理本质。

      改革直指行业核心驱动力,建立长周期考核与薪酬追索机制。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同时,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明确3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并引入投资者盈亏占比、基金利润率等指标。

      这一系列调整,标志着行业评价体系从“机构本位”向“投资者本位”转变。考核模式的调整,不仅有效抑制基金短线投机行为,更是对行业价值观的重塑。当管理费与业绩挂钩,薪酬与回报深度绑定,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将实现统一,从而推动公募基金从“规模竞赛”向“价值创造”转型,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为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后续将出台多项配套细则。其中,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尤为关键。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将有效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风格漂移问题,帮助投资者更准确评估基金表现。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还将根据实践的反馈而不断优化和深化。从中长期来看,市场投资风格将更趋稳健,这不仅能增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心,还将吸引更多长期资金流入股市,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公募基金也有望真正成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居民财富的“守护者”,实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的共赢。

    关键词:

    公募基金,管理费,考核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