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浮费基金再有2只新发,浮费基金怎么管?信达澳亚基金经理吴清宇这样定位
摘要: 公募改革带来行业一场深刻变革,其中,首批浮费基金的推出发行一直吸引着市场的目光。截至6月28日,首批26只浮费基金中,有24只完成发行,其中23只公告了首募成绩。
公募改革带来行业一场深刻变革,其中,首批浮费基金的推出发行一直吸引着市场的目光。
截至6月28日,首批26只浮费基金中,有24只完成发行,其中23只公告了首募成绩。Wind显示,23只浮费基金合计募集218.25亿元,其中,东方红核心价值募集规模最多,近20亿元,易方达成长进取和交银瑞安分别以17.04亿元、15.47亿元紧随其后。
首批浮费基金最后两只产品信澳优势行业、华商致远回报也相继公告了发行时间,定档7月1日,计划7月21日募集结束。业内透露,在首批浮费基金发行结束后,第二批浮费基金的上报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中。
尽管从风格上有的基金经理侧重均衡,有的侧重成长与弹性,但各家基金公司均派出了“能打”的基金经理。随着浮费基金发行结束到上市,市场也密切关注着这些基金产品的净值表现,排名对比在所难免,这对基金经理的心态是一项考验。
当前不少基金经理坦言,做好了被市场与投资者检视的准备。“浮费基金契合了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监管要求,基金管理得好就多收管理费,管理得不好就要少拿管理费。”信澳优势行业拟任基金经理吴清宇表示,浮费产品设计体现了监管纠偏决心,即只有客户赚钱,管理人才能多收费。
在沪指创下年内新高的时间节点上,对新发基金经理建仓是另外一个考验,围绕着如何在跑赢业绩基准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超额,在新产品形态下践行自身的投资理念等问题,吴清宇给出最新判断。
成长与价值的“中间路线”
不少浮费基金经理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浮费基金在业内看来提高了对基金绝对收益的要求,基金经理在管理浮费基金与管理其他基金过程中会有怎样的不同?
作为市场上较为少有的保险专户与公募基金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吴清宇表示,他在人保资产管理专户5年,对于管理专户而言,要追求绝对收益,在进入公募后,GARP策略影响着他后续的产品管理,即在考虑成长之外,还要考虑控制回撤,市场大跌时,不能给投资者亏太多钱,这一套策略放在长期看来,产品就肯定会有不错的相对回报,因此,从追求绝对收益入手,但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并不矛盾。
吴清宇将自己定位为成长风格,但需要以合理价格买入成长,介于纯价值策略与纯成长策略之间的中间路线,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彼得·林奇,兼顾成长和价值。
“通过估值与成长性两个维度的交叉验证筛选标的,既能获得估值保护的安全边际,又能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即使估值水平保持不变,企业内生增长也能带来可观回报。”吴清宇表示,从风险收益特征看,这种策略的预期回报高于纯价值策略,低于纯成长策略,属于典型的中间路线。
对于吴清宇而言,如果一个公司未来两年能保持50%的复合增长,但当前估值仅15倍PE,这就是典型的成长价值机会。但如果同样的公司估值已经涨到50倍,即便成长性仍在,投资上也会谨慎。本质上,他希望在估值的安全边际上,捕捉高成长资产的机会。
显然,优质成长股的低估值机会并不易得,有效市场环境下,优质资产的合理估值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多数情况下,好公司不便宜。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这就需要基金经理具备前瞻性,“不能等到好公司涨起来了你再去下注,而是要去提前预判这是一家好公司。”吴清宇以新能源车为例说明,当新款车型还没有上市时,股价还没有反应就要去提前调研、判断,只有有前瞻性的研判才有可能获得一个比较低的位置。
吴清宇将获得低估值的来源归纳为两大类:80%的这种低估值来源前瞻性研判;二是等待一些非理性下跌,比如2024年1月份的流动性冲击导致的非理性下跌,或者2025年4月关税冲击带来的风险偏好收缩,好公司和差公司泥石俱下时,可以捡到便宜的筹码。
在实操中,吴清宇介绍,他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趋势的判断是首要的,在选定行业后,再从公司入手,选出好的标的。
如同好的交易员需要有盘感,吴清宇强调,投资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股票估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基本面,还包含市场情绪等复杂因素。我们参考DCF模型,但更关注估值波动的合理区间。他建立了完整的估值评估体系,"我们会分析标的在历史估值区间的分位水平,结合产业趋势进行综合判断。
回归到投资纪律,吴清宇对股票没有执念。“资产我们要有好的价格去买它才能赚钱,做投资,不但要判断这个资产的好坏,还要去判断这个资产能够值多少钱。”他表示,对未来进行预测必然存在误差,关键是通过系统方法控制错误成本。我们的研究显示,保持55%以上的决策胜率,长期就能创造显着超额收益。
展望市场,结构性行情要高于对指数做判断
对于A股市场整体走势,吴清宇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表示,股票估值模型来看,当前分母端相对较好,市场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友好,分子端有利有弊,贸易摩擦在短期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从政策上国家有以旧换新等补贴。
对于沪市站上年内高点,如何看待下一步A股走势的问题,吴清宇表示,在5000多只股票的市场中,更重要的是精选个股而非关注指数。市场容量足够大,在多个行业里去挖掘机会。“只看指数的话,似乎行业都没有饭吃了,过去十年沪指都在3000点徘徊,但是去看个股,格力、美的过去涨了,宁德时代也涨了十倍,港股小米、泡泡玛特均涨了十几二十倍。”
吴清宇建议投资者也要站在长期投资的理念去看市场,以三年以上的周期评估投资成果。短期市场波动难以预测,但通过定期定额投资优质资产,能够有效平滑择时风险,分享企业长期成长红利。
从基金经理管理的角度出发,吴清宇强调根据估值变化灵活调整仓位,任何板块都不会长期拿着,投资必须与估值体系相结合,即使是优质科技企业,也需要在合理估值范围内投资。当短期涨幅过度透支未来成长空间时,我们会严格执行纪律性调仓。
聚焦科技,国家竞争优势产业带来投资机会
吴清宇的投资组合构建建立在对国家竞争优势的深刻理解之上,他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向上攀升,这种产业升级趋势创造了丰富的投资机会。从家电、消费电子到汽车制造,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以汽车产业为例,自主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等前沿领域已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基于此,他特别关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中国工程师红利和产业政策支持为高端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工程机械、新能源电池、光伏组件等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
吴清宇认为,这种产业升级趋势仍处于中期阶段,参照国际经验,产业升级将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完整过程。当前在部分高技术领域已实现突破,未来在半导体、工业软件等关键环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AI、人形机器人、创新药等科技领域,吴清宇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人工智能与算力基础设施方面,AI技术突破带来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去年吴清宇表示,去年重点配置了算力产业链,基于对AI产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模型训练需要的基础算力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吴清宇认为,上半年属于主题投资阶段,下半年将进入实质落地期。能够进入量产环节并获得真实订单的企业将显现投资价值,这需要结合具体公司的技术路线和商业进展进行评估。
当前大火的创新药领域,吴清宇表示,经过多年积累,国内创新药逐步进入成果收获期。需要区分真正具有临床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与概念性题材,重点关注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创新药企。
吴清宇,成长,基金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