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走低 上市公司理财热降温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徐文擎

    摘要: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新鲜事儿。然而,根据同花顺iFinD的统计数据,上市公司资金流向理财产品自去年6月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趋势。券商人士透露,随着银行理财的隐含无风险收益率降低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新鲜事儿。然而,根据赢家财富网iFinD的统计数据,上市公司资金流向理财产品自去年6月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趋势。券商人士透露,随着银行理财的隐含无风险收益率降低,上市公司减少对理财产品的投入属于情理之中,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券商也在为部分有需求的上市公司推荐合适的量化对冲私募,希望通过此举留下两方机构,增强彼此的黏性,形成投融资一体化服务的闭环。不过,券商人士也表示,尽管量化对冲私募相较传统股票多头私募表现更平稳,但鉴于其复杂的交易品种和策略,这仍然是一种比较新潮的做法,上市公司的认知和接受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上市公司“理财”热降温

      赢家财富网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有56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2113只、共计1830.36亿元的理财产品,每家公司平均3.27亿元;截至去年12月31日,有76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874只、共计3133.27亿元的理财产品,每家公司平均4.11亿元;截至2015年6月30日,有77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950只、共计3917.73亿元的理财产品,平均每家5.07亿元。(统计的仅为沪深上市公司,不含新三板挂牌公司,币种统一换算为人民币,汇率换算日期按购买日期计算。)

      对比三个时间节点数据,不难发现,相较于去年中,今年6月底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和整体规模分别同比下降46.5%和53.2%,而比去年底环比下降45.4%和41.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一度火热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潮流正在降温。

      另外,上述华东某大型券商人士称,除了银行理财,上市公司通常还会将闲散资金分布到结构性存款、券商理财、逆回购、信托等一些具有刚性兑付特点的产品里,不过银行理财仍然占六成以上。上市公司用闲散资金买理财产品,一方面是理财产品过去的隐含无风险收益率高,流动性好;二是实体经济正在转型期,很多企业的主业经营遇到瓶颈,选择做理财至少能保公司资本价值。

      不过,他表示,随着理财产品的无风险收益率逐步走低,部分上市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地方,例如安徽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买了上亿元的货币型基金,还持有不少债券型基金以及其他理财产品。另外,券商也会有意识地将低风险的私募基金介绍给有需求的上市公司,谋求三赢局面。

      券商积极引荐量化私募

      “我们也看到了上市公司对银行理财的兴趣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火热。今年以来,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导上市公司去认识、购买一些量化对冲产品。而对于一些特定策略的量化对冲基金来说,产品可以做到净值平滑、风险可控,同时又免去了银行在中间吃一道‘差价’,如果能促成私募和上市公司的直接合作,私募的销售费用以及后续的一系列佣金等费用都可以为券商带来持续的收益,并在券商平台形成投资募资的一个闭环,所以券商有动力去挑选优秀的私募给合适的、有闲散资金的上市公司。”上述券商人士说,“并且事实证明,市场中确实存在这类能够部分替代银行理财的量化私募基金。”他补充。

      他还表示,不仅是上市公司,券商还会将这种类型的私募对接给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非上市企业,“根据公司自身的需求,帮他们找到稳健但收益还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北京一家量化私募在过去不到3年的时间发展至5亿规模,他们的客户几乎都是实体企业主。该私募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从过去路演的经历来看,实体企业主甚至包括部分金融机构最初对量化都不敢涉足,因为无论从策略还是技术手段,量化于他们都太陌生。但现在整个市场处于被倒逼的状态,银行理财利率下降,必须找到更好的代替方式,量化对冲可以从实盘业绩和对冲手段等方面慢慢打动这一类“金主”。他同时表示,从私募角度来说,上市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同业积极开拓的客户群体,他们庞大的闲置资金对私募是最大的诱惑。

    关键词:

    上市公司,理财产品,券商,量化,理财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