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基金公司出路在哪
摘要: 岁末年初,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总会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聚光灯集中于行业前十的同时,那些久居榜尾、管理规模徘徊在几十亿上下的公司,则越来越被市场遗忘。在委外资金成为规模增长主动力的情况下,中小公司
岁末年初,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总会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聚光灯集中于行业前十的同时,那些久居榜尾、管理规模徘徊在几十亿上下的公司,则越来越被市场遗忘。在委外资金成为规模增长主动力的情况下,中小公司弯道超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际上,基金业历史上从不乏后来居上的中小公司。无论是一飞冲天的天弘,还是稳扎稳打的中欧,亦或是后劲十足的银行系公司。可以说,中小公司的逆袭正是行业优胜劣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也保证了基金业发展动力的长盛不衰。
不过,近几年行业内却少见中小公司脱颖而出的案例。一方面,这与股市的持续低迷有关,小公司难以依赖过人的业绩实现规模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使一些中小公司弯道超车的尝试化为泡影。例如,前几年很多新公司成立后不做公募先做私募,将子公司、专户业务作为突破口,确实使一些公司日子好过了不少,至少看到了在公募红海之外的新希望。不过,随着基金子公司政策的收紧,除非真正将主动投资的非公募业务作为战略重点,中小公司在资本金约束下很难再通过非公募通道业务做大规模。
即使在公募领域,中小公司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在委外投资成为行业规模增长主要风口的情况下,没有显赫股东背景的中小公司将很难分得一杯羹。银行委外正逐渐成为在大公司和银行系公司之间竞争的游戏,中小公司根本没有下场参赛的机会。
如果委外的马太效应发展到极致,将可能最终浇灭中小公司发展的希望。试想一下,如果中小公司找不到盈利机会,即使给予核心人才股权激励,恐怕也没有吸引力。一无股东,二无人才,中小公司又能靠什么翻身呢?长此以往,恐怕中小公司存在的唯一价值就只剩下壳资源,唯有被收购一条出路。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老牌私募申请公募牌照,这类新公司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将不容忽视。一方面,老牌私募通常已经完成了积累,培养起不错的品牌和渠道资源,切入公募后可以快速发挥优势而不是白手起家;另一方面,老牌私募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都比较完善,可以发挥人才优势与现有基金公司竞争,成为行业格局中一派不容忽视的搅局者。
公司,中小,行业,基金,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