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转型、但求无过 保本基金进入“鸡肋”时间
摘要: 伴随着《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落地,存量保本基金的“转型潮”便进入了倒计时。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的统计发现,从即日起至今年年底,将有21只保本基金迎来最近一个保本周期的结束,届时
伴随着《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落地,存量保本基金的“转型潮”便进入了倒计时。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的统计发现,从即日起至今年年底,将有21只保本基金迎来最近一个保本周期的结束,届时,这些保本基金或者根据法规,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或者干脆转型成其他基金,甚至可以直接选择基金清盘。数据同时显示,明后两年是存量保本基金“转型潮”爆发的高峰期。根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统计,2018年将有94只保本基金的最近一个保本周期结束,面临转型或清盘的抉择;而在2019年,还有49只保本基金也将迎来同样的抉择。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下半年有21只保本基金迎来一波“转型潮”,这些基金的业绩表现也着实乏善可陈,堪称“保守”二字。某基金分析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按照新规,这些保本基金是必须要进行转型或清盘的,从基金公司角度,没有必要在转型日到来之前进行高风险投资,尽可能地保证本金安全,实现“保本”软着陆,很容易就成为众多基金公司共同的选择。
“保本”成历史记忆
因为“保本”二字而引来无数投资者簇拥的保本基金,在新规落地后,行将成为历史。
根据新规定,将不会有新的保本基金设立,取而代之的,是“避险策略基金”。但这并不是简单换了一个名字,相较于旧有的保本基金,“避险策略基金”将不得在合同契约中采用现有保本基金的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即市场俗称的“反担保”,而只能引入愿意接受买断式担保的担保机构,这显然极大地增加了基金找到合适担保机构的难度——在买断式担保的约定下,如果避险策略基金到期后没达到保本要求,需要由担保机构负责补偿费用。
而存量保本基金,由于有保本周期的约定,在保本周期到期后,将必须在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转型为其他类型基金、清盘这三个选项中抉择一种。从上半年的部分保本基金选择来看,有转型为如混合型基金等其他基金产品的,也有直接选择清盘的,但尚无一家保本基金选择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
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是阻碍保本基金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的根本原因。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从本质而言,避险策略基金与保本基金并没有区别,不过,避险策略基金不承诺保本,且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担保机构,而目前市场上担保机构的费率较高,这限制了保本基金变更避险策略基金的意愿。
操作愈发谨慎
或是因为转型已是命中注定,许多保本基金的操作颇有“保守”之风,其业绩也显得波澜不惊。
根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的统计,截至7月11日,即将在今年完成转型或清盘的21只保本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仅为1.88%,且除两三只基金业绩稍好外,大部分保本基金的业绩围绕着平均收益率窄幅波动。需要指出的是,截至7月11日,可比的货币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1.91%——这些保本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甚至不及货币基金,其操作的“保守性”可见一斑。
某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则认为,由于转型或清盘已是定局,保证过渡期的安全自然就是保本基金目前存续期的最重要任务,而业绩的好坏已经不再是重要考量指标。“可以用‘鸡肋’来形容存量保本基金,因为它既不能进行营销推广,转型之前的业绩排名也没有太大意义,而且保本周期内一般也不会有大规模的赎回。所以,基金经理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做业绩,保证本金安全就可以了。”该人士说:“待转型以后,这些基金才会恢复正常运作。”
基金,保本,转型,避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