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募“旋转门”的启示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余喆

    摘要: 岁末年初,基金行业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公奔私”源源不断,公募派私募在2017年业绩抢眼,风光无限;另一边是弘毅获准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私募派公募悄然成型。公私募基金之间的身份互相转换,折射出我

      岁末年初,基金行业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公奔私”源源不断,公募派私募在2017年业绩抢眼,风光无限;另一边是弘毅获准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私募派公募悄然成型。公私募基金之间的身份互相转换,折射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也是公私募基金目标客户差异的必然结果。公奔私图的是利。一位位声名显赫的公募基金大佬投身私募,已经使行业不会对任何人的离去感到惊诧。即使是以业绩和稳定闻名的两家公司,核心人物的离去也仅差官宣。不可否认,持续不断的公奔私令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失严重,也损害了持有人的利益。基金公司不得不想尽各种方法进行梯队建设,并通过事业部、股权激励等手段尽可能留住核心人才。

      但遗憾的是,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基金经理下海的大趋势并未改变。笔者曾与一位多次获得金牛奖的奔私基金经理交流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尽管基金公司有事业部的安排,但在公司内说话算数的还是总经理和股东。奔私后虽然事必躬亲,但自己的公司自己说了算,感觉和干劲还是很不一样的。

      与之相对应的,私募拿公募牌照,图的更多是名。公募基金公司相当于资管行业的“正规军”,虽然近几年在严监管环境下通道业务的价值大幅缩水,但未来养老金业务一旦全面铺开,公募因其在管理规范、产品透明、信息披露严格等方面的特点,势必获得主要的份额,公募在获取稳定资金来源方面就将具有私募无法媲美的优势。换句话说,进军公募的私募,管理规模的目标肯定不应该是几百上千亿,而应该是几千上万亿。

      实际上,公私募之间的身份转换,是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当金融资源高度垄断在少数行业和机构中时,人才势必围绕着金融资源分布,这也是当初基金公司的平台优势所在。当管制逐渐放开,资产管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完善,平台的价值自然会下降,人力资源的价值相对上升或者说更容易变现,结果就是优秀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公募的定位是普惠,其盈利模式、运作流程、信息披露等一整套制度设计都是围绕这个定位展开。私募则服务于高净值客户,追求绝对收益。直白一点,公募持有人是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获取标准化的资产管理服务,所以公募是追求相对收益,我们不能指望以公募基金的成本要求它获得私募基金的风险和收益,这也是资产管理行业客户群体分层的必然结果。不过,类似美国401(k)和IRA体系的养老金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位也是普惠,和公募基金的特点具有天然的融合性,这使公募基金未来的市场空间远远大于私募。当然从利润率的角度看,私募恐怕将更有优势。

    关键词:

    基金,行业,公司,管理,资产

    审核:yj22494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