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面临变革:私行和资管子公司重要性显着提升
摘要: 日前落地的资管新规对资管产品的净值化管理和禁止期限错配做了详细的描述,而这两项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打破刚兑的核心“利器”,最终影响的是资金流向和资管行业的格局变化。记者了解到,受新规影响较大的银行已经开始
日前落地的资管新规对资管产品的净值化管理和禁止期限错配做了详细的描述,而这两项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打破刚兑的核心“利器”,最终影响的是资金流向和资管行业的格局变化。记者了解到,受新规影响较大的银行已经开始尝试部分业务转型,包括提高净值化产品的比例,向一贯在募资端话语权很大的私人银行条线倾斜资源等。未来,升级资金端和资产端两头的能力成为资管机构的共同选择。打破刚兑的核心“利器”
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合理确定资产管理产品所投资资产的期限,加强对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两项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打破刚兑的核心“利器”,未来资产和资金期限不能一一匹配的预期收益型产品料将成为历史。
不过,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资管新规也对两类产品允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虽然新规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但是由于部分资管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流动性较差,一旦赎回将会引发挤兑踩踏,因此新规明确了两种封闭式资管产品可以采用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一类是投资于类固定收益的ABS、REITs等产品,另一类是投资于非标资产等另类投资产品,这些产品无法进行提前赎回或提前赎回等限制,无法采用市值法或估值技术取得可靠的公允价值,收益可能较高,但是风险较大,流动性较差,因此采用摊余成本法。但是过去部分资管产品采取预期收益率模式,过度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所投资金融资产,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到产品的价值变化中,投资者不清楚自身承担的风险程度,进而缺少风险自担意识,未来这些资管产品将逐步使用市值计量。
同时他指出,新规十五条对期限错配的禁止,主要针对资管产品不规范操作的基础资金池运作模式。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构建的资金池模式中,资金和资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组合管理、集合运作的资产配置模式,这种模式以商业银行信用作为担保,发行的理财产品实际为短期负债,一般理财产品久期小于资金池中资产的久期,这样商业银行需要发行多个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来维持整个资金池的流动性。在到期支付给理财产品持有人约定收益后,超额收益将会归商业银行所有,银行通过期限错配赚取了期限利差。但是整个过程资产端收益率波动风险无法有效传递到理财产品持有人手中,留在银行体系内,无形中资金池刚兑模式放大了银行期限错配风险和整个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新规打破资金池刚性兑付模式,要求每只资产管理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第三方托管,独立运作,进行信息披露等。
业务调整悄然开始
从落地后的资管新规及后续央行的官方问答来看,预期收益率和期限错配因与打破刚兑的核心精神不符而被否定。金融监管政策研究院院长孙海波认为,如果后续银保监会对信托和银行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真正推进这样的要求,影响势必深远。他表示,未来机构料逐步停止预期收益率宣传,既然全部资管都要逐步转化为净值型,且要求定期披露净值,那么过渡期结束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将禁止发售。过渡期内,不符合新规的产品存量不增加。
事实上,在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正式稿落地前,部分机构已经开始尝试业务调整。招商银行(600036) 于2018年3月23日晚间发布2017年年报披露应对资管新规的三项举措,其中之一便是产品净值化转型。截至报告期末,其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余额的比重为75.81%,占比较上年末提高2.93个百分点。
“我们目前卖的理财产品还是和过去一样,但在向客户宣传推广时已经注意措辞的转变。虽然在过渡期内,仍可以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发行老产品对接存续产品的资产,但总量不能新增,我们也知道‘预期收益’的说法在未来某个时点会消失,因此和老客户的沟通中也有意识地普及净值型产品的概念。”某大型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说。
某大型信托公司的投资经理也对记者表示,在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前,公司内部已经对未来业务调整进行了探讨。“主要是向标准化市场转向,包括对资金池的改造以及未来在证券类信托层面的配置和新业务的开拓,例如FOF、MOM等。”
另据媒体报道,银保监会相关部门已经完成了银行理财细则草稿的制定,正式文件出台已提上议程。知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细则草稿大概率于5月发布。关于净值化产品的估值方法、错配的存量资产如何处置、标准化资产的认定标准、打破刚性兑付等具体问题将会明确。
两大变革势在必行
业内人士指出,净值化管理和禁止期限错配无疑是打破刚兑的核心“利器”,而刚兑带来的“容易钱”不再有后,银行理财资金及其背后的银行,将面临资金端和资产端两大能力的变革。
首先,在过去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模式中,核心是期限能够错配,例如3个月的理财滚动发行,背后对接的可能是两年甚至更长期限的资产。过渡期结束后,在新规禁止期限错配的要求下,银行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资金端卖掉两年期的理财产品。“换句话说,未来银行乃至各家资管公司,谁有比较强的销售和募资能力,谁就能在产品的形态方面更加多样化。资金的时间安排必须与底层资产的期限一一匹配。”严翔说。
其次,银行面临净值化改造的变革。一方面,即使未来银行理财在产品形式上对接长期限的非标资产并按照摊余成本法每日显示净值,但因为不再以预期收益的形式存在,客户也有一定的接受难度。这不仅需要银行完成信息系统的净值化改造,更需要让客户转变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净值化管理的要求,更多的银行理财资金将“分流”至有资产价格波动的标准化资产,这考验的无疑是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过渡期后,银行理财将脱离过去银行的信用背书,回归到与其他资管公司例如基金公司、券商资管公司等的激烈竞争中,投资端的配置能力升级势在必行。”严翔称。
资金端和资产端面临的变革又将怎样影响银行的发展?上述信托人士表示,在他们目前与银行这类传统机构客户的接触中,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两大变化。
首先是传统的私人银行条线变得愈发重要。“我们接触到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城商行,已经开始将资源向个人财富条线倾斜。私人银行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未来不一定仅‘盯着’自己银行的理财产品,更可以代销优秀基金公司、券商、信托公司的优质产品,在净值化产品面前,投资者更会‘用脚投票’。”
其次,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资产管理子公司或资产管理部门事业部出现。“这些脱离于母行信用背书的资管机构,自负盈亏,最终需要参与市场的检验。真正有管理能力的资管机构才会脱颖而出。非银机构也是一样,未来也必须提升这两方面的能力。比如我们公司,目前财富管理条线在公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说。
不过,金融监管政策研究院院长孙海波提出,后续27家具备公募基金托管资质的银行,其成立的资管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几乎无差异,尤其是已经有公募基金牌照的14家银行,这些银行如果想申请资管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与自己旗下的公募基金几乎一致,但是分别属于银监会、证监会监管,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资产,净值,理财产品,理财,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