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择时 长期持有基金获取稳健收益

    来源: 互联网 作者:闫树生

    摘要: 20余年来,公募基金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丰厚的回报,截至5月31日,全市场公募基金近5年和近10年平均业绩达53.53%和75.23%。但对于很多基民来说,仍处于亏损之中,呈现了一种“基金赚钱而基民赔钱

      20余年来,公募基金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丰厚的回报,截至5月31日,全市场公募基金近5年和近10年平均业绩达53.53%和75.23%。但对于很多基民来说,仍处于亏损之中,呈现了一种“基金赚钱而基民赔钱”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基民频繁操作、高位进入等种种原因所致,因此建议投资者淡化择时,长期持有基金。很多基民朋友可能会反问:“如果我通过波段操作,在市场低点时买入,并在市场高位时卖出,这样既能享受上涨的收益,也可躲过下跌风险,这样做收益岂不是更高。”的确,如果真的可以做好择时,无疑将会增厚收益,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择时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考虑到不同类型基金之间差异较大,仅以主动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作为研究样本(以下简称“权益类基金”)。

      第一组:截至2019年3月31日,在过去12个季度中,基金股票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季度变动在5%以内的基金占比达55.77%。该组数据反映,超过一半的基金股票仓位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较少进行择时操作。

      第二组:T-M模型可以反映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如果为正时,则说明基金经理有较强的择时能力,Wind数据统计,在近3年区间内,为正的基金占比不到30%,也就是说大部分基金难以通过择时投资获得超额收益。

      通过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投资者的基金经理,尚且难以通过择时投资获取超额收益,更何况普通投资者。因此不建议基民过度进行择时投资、频繁操作。

      既然通过短期择时操作难以取得超额收益,那么长期持有是否具有优势,我们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方面,基金长期持有更易获得正向收益。仍以波动较大的权益类基金为例,截至5月31日,基金持有1年取得正向收益的概率仅为19.36%,持有3年取得正向收益的概率明显增至63.80%,而持有5年取得正向收益的概率已达96.88%。若将基金样本范围扩大至固收类基金,该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长期投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基金在赎回费设计方面,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多数基金赎回费率会随着持有时间的增长而降低,以某价值优势混合型基金为例,对于持有7日以内的投资者收取1.5%的惩罚性赎回费,持有7-365日的投资者收取0.5%的赎回费,持有1-2年的投资者收取0.25%的赎回费;持有超过2年的投资者不再收取赎回费。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基金长期持有十分必要,但长期持有并非要求投资者过于固化的始终持有,而是树立一种长期投资理念,淡化择时,降低操作频率。

      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看,投资者一方面应该做好资产配置,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合理配置不同类型基金;另一方面在同类基金中可以选择多只基金投资;再次可以采用定投的方式以平滑风险。

      从基金优选的角度来看,好基金方才具有长期持有价值,有能力的投资者可对基金收益、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优选出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普通投资者可参考专业机构基金评价或推荐建议。

      从基金调仓的角度来看,虽然倡导长期持有,但基金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仓。建议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设置止损线,避免在熊市中出现大幅亏损情况。二是关注持有基金业绩表现,购买基金后,若短期综合表现不佳,可能是基金经理投资失误或市场风格转换等因素所致,但如果长期综合表现不佳,那就不得不考虑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或者投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该类基金投资者理应及时放弃。三是关注基金信息的变更,如基金经理、基金规模、基金资产配置、基金投资策略等方面的变化,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程度,以便做出是否赎回的决定。

    关键词:

    基金,持有,投资者,收益,长期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