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加剧无碍PE投资升温 基金间二次交易活跃

    来源: 采编 作者:张婧熠 林琴思来源: 采编:东方财富网

    摘要: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项目源和估值竞争日渐白热化。  但在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年度全球私募股权投资报告中,全球175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仍多数看好今年全球pe市场,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项目源和估值竞争日渐白热化。

      但在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年度全球私募股权投资报告中,全球175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仍多数看好今年全球pe市场,处于峰值水平的基金现金存量是其信心来源,此外,基金间二次交易的迅猛发展,也一定程度产生了助力。

        现金充裕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1月14日召开了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会,在接受其调研的175家全球pe机构资深gp中,65%预计本国新一年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将呈上升趋势,亚太地区受访者态度最为乐观,认为投资活动将上升的比例将从上年的46%大幅增至68%。

      就全球来看,受访者对退出情况总体保持乐观,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新一年的私募退出活动将更为活跃。较高的估值倍数、有所改善的ipo市场以及积极的宏观经济环境,都被认为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退出活跃,然而全球私募股权基金待投放资金量2014年已达到1.2万亿美元,多数受访者预计,新一年其所管理的基金将呈现净买趋势。这意味着,pe未来仍要面临来自于估值和交易资源竞争的压力。

      “gp过多,大量资金在追逐少量交易。竞争、定价、监管、交易资源,是我们在调研采访时收到的反馈最多的挑战因素。”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敬文接受采访时强调,gp需要运用行业分析找到优质交易资源,基金也必须找到最佳切入点,传统的低买高卖做法早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

      陈敬文还介绍,从其接触的客户反馈来看,更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被投企业的自身发展,而非仅依靠并购实现价值提升。而在上述报告中,也有超过六成的gp认为,业绩改善将成为提升投资组合价值的首要因素。此外,被投企业受所在行业增长带动,也是gp心目中价值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基金间二次交易频繁

      作为日渐崛起的新退出渠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间的转手交易被越来越多投资者所看重,其影响力正逐年扩大。

      报告显示,超过百位的上述gp受访者预计新一年基金间二次交易会升温;其中,超过80位gp已将二次交易视为pe投资最重要的交易来源之一,仅次于家族或私有企业出售。

      陈敬文对此表示,该现象背后是gp肩负着投资和出售的双重压力,二次交易普遍被认为资产质量更高,可以提供更安全持久的回报。

      “很好理解的逻辑是,如果买方知道这个项目曾经有pe介入,会安心很多;至少内控更规范,尽职调查的难度小。”陈敬文还指出,印度和中国等国私募基金市场日趋成熟也刺激了二次交易的发展。

      但基金间二次交易市场的卖方多于买方,这对交易双方形成了新的挑战。多位受访者提醒称,此类交易中买家需要所购资产有足够的剩余增长和增值潜力,并担心“精明”的卖家可能出价更高,更大的弊端在于,管理层团队也通常会找机会从股份出售中获利,这对企业创业激情将产生不利影响。

      是否愿意为了“省事”而妥协于高价?市场对此仍有争议。有约68%的受访gp认为二次交易项目比初次购买的资产更为优质;而71%的受访gp则认为,从此类交易中产生增值将更难。

      “这需要买方在资产质量和增长空间的风险之间进行平衡。”陈敬文指出,私募基金更愿意充当二次交易中卖方的角色,明显的优势在于面对的是成熟、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双方谈判顺畅且效率较高。对买方gp而言,二次交易需要解决质量和未来回报潜力权衡的这个难题,pe可以进一步探讨可行性模式,是否能够通过配置一定数量二次交易项目,而让最终投资组合优于传统投资项目。

    关键词:

    交易,基金,投资,二次,gp

    审核:yj22434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