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管理人才捉襟见肘 总经理一拖多愈演愈烈
摘要: 牛市的演进激发了私募基金新发产品的热情。私募首发新产品,往往辅以“新兴产业”、“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等概念,让新产品更具吸引力。新产品一批又一批,但合适的私募管理人并没有随之增加,私募基金经理尤其
牛市的演进激发了私募基金新发产品的热情。私募首发新产品,往往辅以“新兴产业 ”、“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等概念,让新产品更具吸引力。新产品一批又一批,但合适的私募管理人并没有随之增加,私募基金经理尤其是总经理“一拖多”的现象愈发严重。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日前深圳一家知名私募正新发一只产品,这也是该公司旗下第五只产品。该私募基金公司的前四只产品,除了第三只产品是公司总经理和一位研究员联合管理外,其余几只产品的管理人在对外宣传时都是说由总经理管理。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即便是上述第三只产品,实际上主要的投资策略和股票精选也主要是由该公司总经理担任,研究员作为联合管理人更多地是锻炼新人的目的。
深圳另外一家私募基金的总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该公司最近招聘了一位公募基金经理来做副总经理,因为磨合时间太短,最近公司抢发私募产品,虽然基金管理人上面写的是这位总经理和上述副总经理联合管理,但实际上还是总经理亲自管理,这位从公募过来的副总经理更多地只是提提建议。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私募基金只并不鲜见。私募基金创始人往往是投研出身,一般都有着优秀的过往业绩,因为在新发产品时,肯定要把创始人的优秀过往业绩作为营销噱头,而私募本质上是民营企业,除了公司创始人之外,其他投研人员主要是拿固定工资和业绩提成,而业绩提成则要根据推荐个股的业绩表现。
私募基金的创始人一般不会放手让投资经理全权负责一只私募产品的管理,简单地说,私募创始人相当于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而私募的其他投研人员相当于公募基金的研究员或基金经理助理。因此,不少私募基金虽然拥有5只以上的产品,但真正负责管理基金的只有公司创始人,这些产品之间的重仓股重合度非常高,甚至相当于复制基金。这就造成私募基金行业“一拖多”的现象愈演愈烈。
“当前私募基金迎来大发展机遇,预计到今年底,过百亿的私募基金数量可望翻倍,未来也一定会出现千亿以上的私募基金。如果还是总经理‘一拖多’,就必然会出现同一私募基金旗下产品运作高度同质化。一旦私募创始人看错方向,风险不言而喻。未来要做大私募基金,应该敢于‘放权’,不同的私募产品由不同投资风格的投资经理管理,私募创始人主要负责平台搭建和风险控制,这样私募基金才能更加良性地发展。”北京一家私募基金总经理表示。
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成立的高毅资本,主要就是搭建一个优秀投资经理的平台,让不同风格的优秀人才发挥所长,这和传统的私募基金发展路径有着本质的不同。
基金,产品,创始人,总经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