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季节的成长与烦恼:草根私募牛市拓路

    来源: 采编 作者:佚名

    摘要: 伴随本轮A股牛市的一路高歌猛进,一群出身草根的私募人正逐渐浮出水面,为市场和投资人所认知。他们所募资金不过亿元,公司只有几个人,灵魂人物常身兼董事长、投资总监,甚至市场推广等数职。他们投资风格自成体系

      伴随本轮A股牛市的一路高歌猛进,一群出身草根的私募人正逐渐浮出水面,为市场和投资人所认知。

      他们所募资金不过亿元,公司只有几个人,灵魂人物常身兼董事长、投资总监,甚至市场推广等数职。

      他们投资风格自成体系,擅扬长避短,以有限的投研力量和资金实力,只做自己看得懂的行情和看得懂的公司。

      作为私募注册制的首批尝鲜者,他们生逢其时,赶在一波牛市前夜上路,凭借其灵敏的嗅觉和灵活的机制,创造出不逊于大机构的不俗业绩。

      不过,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兵”和草根创业者,他们有时也会面对投资人、上市公司,以及市场各方的责难。还好,一切才刚刚开始。

      创业季节

      他们出身草根,属于私募里面的民间派,但业绩并不比那些名校科班出身的差,反而由于没有所谓的理念束缚,更容易打破窠臼,守正出奇

      日月天地大厦,这座位于北京市东南二环边上并不起眼的写字楼,正是现年44岁的吕长顺创办的大君智萌投资管理公司的办公所在地。

      吕长顺,即知名新浪财经博主“凯恩斯 ”本人,自2007年开通博客后,他几乎每日都会更新博文,凭借对股市日积月累的点评和分析,他也攒得了大量的人气和粉丝,自然私下里找他咨询股票的人也多了起来。

      两年前,吕长顺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一起创办了这家私募,随后发行了首只经过协会备案的私募产品,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在此之前,他们也经历了一段非常迷茫的转型过程。

      “我们最早是做投资培训起家的,偶尔也会为一些客户管理账户,但经常会遇到我们帮着赚到钱了,客户却将密码一改玩人间蒸发的悲剧。”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吕长顺坦言创业初期的辛酸。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入市的第一代股民,吕长顺也曾经历过追涨杀跌,甚至一度万念俱灰的时刻。在痛定思痛后,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寻找被市场错杀的“成长股”,等到人性疯狂时卖出锁定收益。

      不过,已在股市中实现财务自由、并通过博客一举成名的吕长顺,并不仅仅满足通过培训、出书来寻找更多的“成就感”,而成立一家经官方备案的私募正是他多年的夙愿,如今他很享受做私募的这一过程。

      与在做私募前就已在江湖上小有名气的吕长顺相似,来自山西的职业投资人刘敬,经常以“投资人老牛”身份做客电视台,去年他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私募,他现在的身份是北京晋商汇富资产管理中心执行合伙人。

      谈及做私募的初衷,刘敬曾向记者坦诚,他曾经是国企最年轻的科级干部,后下海创业,但后来发现投资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既可以享受做投资的乐趣,又可以享受财务自由后带来的社会尊重。

      “他们出身草根,属于私募里面的民间派,但他们业绩并不比那些名校科班出身的差,反而由于他们没有所谓的理念束缚,更容易打破窠臼,守正出奇。”谈及近年的草根私募创业潮,一位经常混迹于北京私募圈子的业内人士表示。

      这是最好的时代。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这批诞生于牛市前夜的草根私募,他们生逢其时赶上了大牛市,而真正考验他们管理能力的却在牛市之后的慢慢熊市,这至少需要经历一轮完整周期才能验证。

      自成体系

      无论是选择“多空策略”,还是技术分析,又或是其他炒股方法,对草根私募来说,能够自成体系,具有完整的投资理念和手段很重要

      在很多市场人士的印象中,江湖上私募的投资风格多是“激进”、“凶悍”、“敢死队”的代名词,甚至将他们与“坐庄”连在一起。然而,上证报记者接触的多位私募,风格并不尽相同,“坐庄”更无从谈起。

      1978年出生的陈立峰,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工作之余他最大的兴趣就是股票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吕长顺,聊起投资彼此相见恨晚。于是,他成为吕长顺创办的大君智萌最年轻的合伙人。

      在来到这家私募之前,陈立峰个人做股票的风格是“右侧交易”,即他不会冒险在一家成长性公司未确立趋势前买入,而私募的风格更倾向于“左侧交易”,这是基于吕长顺和另一位生物专业出身合伙人杨永清对公司的深刻研究上。

      作为一家小规模的草根私募,大君智萌的核心团队只有三个人:董事长吕长顺负责整体策略兼传媒,董事总经理杨永清重点研究医药,董事陈立峰则主抓消费,对于看好的公司,他们会不惜代价去调研。

      “我们并不热衷于短线操作,一些看好的公司,我们可能会持有好几年。”陈立峰告诉记者,因为资金有限,只能将有限的力量和资金,去攻击他们看得懂的行业和公司。

      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私募管理人刘敬的投资风格,那就是“钓鱼理论”。其基本思路是,寻找股票长期下跌,在底部横盘,并突然异常放量拉升(三个涨停以上),再次下跌,跌到起爆点,再次放量拉升的股票。

      与通过在股市上“做多”盈利的私募不同,从券商 “奔私”的张海则选择了“多空策略”——在熊市中,可以在股指期货上做空盈利,而在牛市中,则在期指上做多盈利,既不当死空头,也不当死多头,完全跟着趋势做。

      2013年年中,张海创办的北京高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了成立以来的首只产品,产品净值一直表现平平,直到去年11月底,他开发的量化系统发出了强烈的做多信号,其净值也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直线蹿升。

      “我们捕捉的是大趋势中的大机会,并不热衷于频繁的日内交易,因为太刻意短线操作,经常容易错过大的行情。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净值会在一个位置震荡很久后,迅速上一个台阶。”张海向记者坦诚这种量化策略的盈利模式。

      作为最早一批的证券从业者,张海拥有20年的证券投资经历,谈及缘何最终将投资风格锁定量化交易,他坦言对指数趋势的判断能力胜过对公司的研究,再加上他的工科专业的背景,量化投资更适合自己。

      身背枷锁

      对于他们来说,契约中“绝对回报”的考验,既是一副枷锁,也是一场攸关个人声誉的战争

      “我们是风险的极端厌恶者,资金安全至上,确信只有低风险才有高收益,坦然接受错过机会,也绝不容忍错误。”张海称,任何一笔投资都需要数量化模型的支持,只寻找量化确定性高而风险可控的投资机会,宁愿错过,绝不做错。

      为确保“绝对收益”,张海给他管理的私募制定了一项“苛刻”的风险控制目标:任意连续六个月及以上的下行风险,必须控制在5%—10%内。而长期收益目标则设定为五年期及以上的长期复合年化收益率达到20%—25%以上。

      具体而言,任何一笔投资都必须有数量化模型和历史数据做支持,用仓位管理调整风险承受系数,使预期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等等。

      谈及做私募前后的最大变化,吕长顺坦诚成立私募后压力更大了,以前管理自己的资金对“回撤”看得并没有那么重,但现在替客户管理资产了,稍有回撤,投资人就会打电话过来质询。

      在记者采访当天,吕长顺募集的第三只产品的资金已经到位,正等待合适的时机建仓。尽管经过前期的调研,他已经有看好的股票可以买入,但也不敢轻易重仓,考虑到市场的疯狂和可能的回撤风险,他只能分批建仓。

      “这是我成立私募以来的第三只产品,我必须如履薄冰,事关个人声誉。”吕长顺坦言,私募契约中的“绝对回报”条款,既是对私募管理人的一个枷锁,也是激励他们的一场战争,这关乎收益,更关乎声誉。

      谈及“奔私”后发行的首只基金,从博时基金辞职、近期加盟高毅资产的邓晓峰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目前这个点位建仓很考验管理人的智慧,压力也很大,但必须确保“绝对收益”,这事关投资人利益与个人声誉。

      “目前市场存在一些泡沫,但仍可以找到相对低估的板块,这也是本轮牛市尚未走完的理由。”邓晓峰表示,为确保投资人的“绝对收益”,他必须在建仓前做好功课,其中包括研读年报和调研公司的“苦力活儿”。

      2007年4月,应朋友之邀,“巴菲特的追随者”、职业投资人杨天南将自己的股票组合定期在《钱经》专栏中公布,他原本准备刊登一年,但金融危机打乱了他的计划,于是战胜市场、并做到绝对收益成了他的“荣誉之战”。

      4月15日晚上,在华章书院举办的“解读巴菲特之道”夜话中,已是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的杨天南回顾了自己“八年六倍”的投资历程,其中有80%的时间资产是处于横盘和下跌中的,只有20%的时间是上涨的。

      成长烦恼

      研判失误、财务支出等是每一家创业私募的“成长之痛”,而熊市才是真正考验其生存能力的“试金石”

      “这个月回报率多少?”、“上个月多少?”作为职业投资人,杨天南也时常面临投资人这样的追问,在回答了很多次之后,他最后找到了“标准答案”——这行业我干了二十年,现在还在。

      在杨天南看来,投资的精髓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忍耐”,但确定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却并非易事。这种判断除对事先的信息搜集决断外,更重要的是时时更新对企业发展状况的观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维持或改变态度。

      而当市场价格在较长时期表现与预期不符时,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这通常有两种可能:一是市场(客体)犯错;二是投资人(主体)犯错。对于前一种状态是忍耐等待,对于后一种状态是改正错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吕长顺、陈立峰的手机每天都会接到十几个电话,都是来咨询行情或产品的。“行情太火了,现在和2007年的4、5月份太相似了!”采访中,吕长顺无意蹦出的一句话激起了记者的好奇。

      据吕长顺回忆,2007年4、5月间,市场的风格也是炒小盘股、成长股,券商开户排队,满大街都在谈股票,很多人都避而不谈风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很多人是加杠杆炒股,一旦风向转变,跌起来更惨。

      尽管吕长顺提醒投资人注意市场短期的风险,但并不认为牛市就此结束。他的理由是,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处于降息降准通道,在历史上,只有货币政策出现明显的拐点,行情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无独有偶,对近几天的振荡调整,专注于捕捉市场趋势的张海并没有表示太过担心,系统里的各种指标目前还没有发出警告,因此他也并没有止盈自己的多单,而是耐心持有来享受牛市。

      “我觉得好日子来了,但还是要防范风险!”谈及本轮牛市,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高云程最近也有些“纠结”——很多私募在产品设计上存在风险,如在杠杆率的设置上,是“真对冲”,还是“假对冲”,如果在这方面不予以高度重视,将来有可能让这些公司面临系统性的坍塌风险。

      谈及私募行业发展,高云程提醒,现在股市跟房子一样,基本上钱在跑步进场,我们是赶上好时候了,但是千万不能有“抢钱”的心态,不能让行业形象变成在市场牛市时赚钱的工具,希望大家“爱惜自己的羽毛”。

      作为私募注册制的首批尝鲜者,他们生逢其时,赶上了这一波牛市,凭借其灵敏的嗅觉和灵活的机制,创造出不逊于大机构的不俗业绩。但他们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兵”和小机构,有时也会面对上市公司责难与误解。

      与上市公司董事长称兄道弟就能安枕无忧?上海一位知名的私募向记者回忆了一段惨痛的投资经历。有一年,走访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觥筹交错间对方说了很多战略和构想,回到公司后就重仓买入,结果被套在半山腰。

      让创业型私募困恼的,不止是投研上的失误,还有来自创业过程中的种种难言的酸楚。自从成立私募以来,一向喜欢简单的私募人老王发现,相比投资本身而言,人事、财务、税收、营销等投研之外的琐事让他费心更多。“以前没有做公司不知道,单是一个公司注册地就大有学问,有的区不但税少,甚至还有返还。”

      “我们想招进来一个人,年薪20万的话,企业要承担至少35万的成本。”老王向记者诉苦称,扣除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一轮牛市下来也赚不到什么钱,高昂的用工成本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又一困扰。

      毋庸置疑,研判失误、财务支出等是每一家创业私募的“成长之痛”,如何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关键是必须有战胜这个市场的看家本领,这在牛市中看不出来,熊市才是真正考验其生存能力的“试金石”。

    关键词:

    投资,他们,吕长顺,公司,牛市

    审核:yj22494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