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指标判高下 A股私募圈华山论剑
摘要: 【三大指标判高下A股私募圈华山论剑】2015年注定是国内资本市场不平凡的一年,“深A”演绎伴随的是暴涨与暴跌,在这样的极端行情下,截至8月底,今年清盘的私募产品已达上千只,而“大牛”与“大熊”并存的行
【三大指标判高下 A股私募圈华山论剑】2015年注定是国内资本市场不平凡的一年,“深A”演绎伴随的是暴涨与暴跌,在这样的极端行情下,截至8月底,今年清盘的私募产品已达上千只,而“大牛”与“大熊”并存的行情也成了检验实力私募的最好时机。然而除了事后评价,面对当前众多的私募产品,有没有一条前瞻性的标准帮助投资者提前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呢?《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5中国十佳私募基金”评选活动,将从风险收益综合水平、团队及研发实力、内部治理水平三大维度进行筛选,帮助投资者遴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财富管理者。 2015年注定是国内资本市场不平凡的一年,“深A”演绎伴随的是暴涨与暴跌,在这样的极端行情下,截至8月底,今年清盘的私募产品已达上千只,而“大牛”与“大熊”并存的行情也成了检验实力私募的最好时机。然而除了事后评价,面对当前众多的私募产品,有没有一条前瞻性的标准帮助投资者提前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呢?《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5中国十佳私募基金”评选活动,将从风险收益综合水平、团队及研发实力、内部治理水平三大维度进行筛选,帮助投资者遴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财富管理者。
指标一:收益风险综合水平
要成为“十佳私募”的一员,旗下产品的收益率必须能在私募江湖中脱颖而出。不管私募基金的管理者出身多么显耀,研究团队过往成绩如何彪炳青史,抑或自身规模已傲视群雄,归根结底,若发行的产品收益率总是排名倒数或者连连遭遇清盘,这种投资行为肯定难被市场认同。
除了“哪只私募产品最赚钱”这个问题,“风险控制水平如何”是投资者关心的第二个问题。
在投资圈,风控一直有“命根子”之说,但部分私募基金对此严重忽视,在操作层面一味冒进或在风控层面不作为给产品业绩带来严重影响:不仅产品收益率大起大落,持续盈利能力不强,一些产品的净值甚至跌破红线惨遭清盘。
为评价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水平,《每日经济新闻》研究团队选取“最大回撤率”作为参照标准。
该指标的定义为: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回撤率用来描述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该指标在对冲基金、衍生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今年的资本市场,大牛市与大熊市并存,2015年初沪指从3200多点起步,一路飙涨至6月中旬的5178点,期间个股股价翻倍甚至翻数倍的不在少数。不过随后峰回路转,指数出现断崖式下跌,沪综指两个多月下跌2000余点,股价惨遭“腰斩”的个股占据半壁江山。
在这样的行情演绎下,前期暴赚的私募在随后的股灾中大面积受损。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清算的私募产品达到1400余只。
最大回撤率指标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在于,当净值下降到最糟糕的情形时,想要恢复到当时的净值水平,需要最大回撤率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才能实现,形象的理解就是“下山容易上山难”。
指标二:团队及研发实力
尽管新《基金法》将私募行业纳入监管范畴,私募基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从国内阳光私募行业发展来看,95%以上的私募管理规模低于10亿元,平均存续时间仅5年左右,提前清算的私募产品平均存续时长仅4年左右。
私募基金存续时间短的原因,除了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历程较短外,也受其自身的团队管理及研发实力影响。就当前私募研究水平来看,投资者更关心该产品基金经理的过往经历,但却忽略了整个团队在投资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李某是深圳某公募机构的投资经理,他在公募时做得如鱼得水,5亿左右的管理规模在公司10余只产品中排名前三,不过受大牛市的吸引,他在2014年底“奔私”出任投资总监。在前期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中,李某最大的担忧就是新公司研发团队实力欠缺,除了直接执行投资决策外,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培养研究团队。
研究实力薄弱是私募界的普遍现象,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的交流中,不少私募尤其是新成立的私募,往往从成本角度考虑,一个公司就3~4个人,投资总监就是最大的决策者,旗下的研究员需要覆盖多个行业的研究工作,当这些行业跨度过大时,往往很难保证研究水平,团队研发力量的欠缺,直接制约了私募所发产品的业绩表现。
指标三:内部治理水平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是衡量该公司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稳定业绩增速的前提条件。私募也一样,内部治理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对私募产品业绩的产生影响。内部治理上的一个小漏洞,足以让一家私募从巅峰滑落至谷底,甚至消亡。
2014年4月,前一年的私募业绩冠军创势翔内部矛盾浮出水面,并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内斗的最终结果是,深圳创势翔的两派股东从此分道扬镳,旗下产品清盘,黄平继续经营广州创势翔,章亚东、张铲棣则另立门户。
实际上,私募合伙人内斗最终影响产品业绩的例子在A股市场并不鲜见。因此,尽管投研能力是私募投资成功的必要因素,却不是充分条件,清晰而理性的发展规划、严谨而系统的投研体系、高效而规范的管理机制同样必不可少。
对投资者而言,如果市场低迷是天灾,那么因私募内部治理而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就是人祸。反之,良好的内部治理则有助于管理层和谐共处,共同提升产品业绩,完善风险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内部治理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防范内幕交易,防止私募投资因触犯监管红线而最终损害持有人的利益。
2011年A股市场单边下跌,沪指全年下跌21.68%,阳光私募基金“紫石一期”以全年35.98%的高收益率位居结构化产品业绩榜首。不料,2012年7月,紫石投资董事长张超因涉嫌内幕交易被监管机构调查。据媒体报道,在西藏发展一次购买矿产的交易过程当中,有人将相关信息透露给张超,张超介入之后,又有一家机构资金介入拉升,而西藏发展正是当年最牛的股票之一。
为探寻私募内部治理的真实情况,记者将兵分多路实地探访提名榜单中的私募基金,全面了解相关基金管理人的内部治理、风控流程等情况。
产品,基金,水平,内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