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面临洗牌:多只产品夭折 股神们谁在裸泳?
摘要: 【私募面临洗牌:多只私募产品夭折股神们谁在裸泳?】三季度期间,数百家私募清盘的现实向普通投资者暴露出阳光私募脆弱的一面,诸多“人造股神”在股灾面前不堪一击。编者按:股市暴跌后,诸多此前极度活跃的阳光私
【私募面临洗牌:多只私募产品夭折 股神们谁在裸泳?】三季度期间,数百家私募清盘的现实向普通投资者暴露出阳光私募脆弱的一面,诸多“人造股神”在股灾面前不堪一击。 编者按:股市暴跌后,诸多此前极度活跃的阳光私募出现净值大幅下跌,导致产品有清盘的也有净值逼近清盘线的,甚至出现很多私募在6~7月暴跌期间连产品净值数据都不敢公布。三季度期间,数百家私募清盘的现实向普通投资者暴露出阳光私募脆弱的一面,诸多“人造股神”在股灾面前不堪一击。回想2011年,阳光私募也曾遭遇清盘潮的洗礼,如今,在政策收紧、游戏规则改变,以及其它诸多限制下,私募生存压力骤增,整个私募行业或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
清盘潮过后 私募生存压力骤增
“活得久”是阳光私募行业最基本、也是最难做到的目标,上半年火热的私募大跃进,随着一轮股市大跌戛然而止,品种繁多的私募产品经历了惨烈的“洗牌”,不少新生私募如石沉大海一般消失无踪,一些颇具名气的老牌私募也黯然收场。
结构性产品几乎全军覆没
自2014年四季度牛市启动,在被新基金法“正名”之后,阳光私募行业迎来了最为凶猛的一轮规模扩充。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登记备案月报数据,截止到今年10月底,已登记备案的各类私募基金认缴规模超过了4万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底才4千亿左右。
其实自今年6月股灾暴发以来,私募基金的发展步伐就已经明显放缓了,如9月份新备案私募基金为1016只,较8月份的1550只减少三分之一多,环比大幅下降。而10月份的股市反弹也没有给私募业带来较大的激励,许多私募表示由于前期仓位较低,丧失了不少反弹的机会,而进去后,猴市特征又让操作时机不易把握。
这波股市的调整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阳光私募基金的打击较为显著,据统计,今年以来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1292只,约占纳入统计的产品总数的5%。而A股始于6月中旬的大幅下跌行情也令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措手不及,7月和8月成为基金产品清盘的高峰期。统计数据显示,7月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有10只产品存活期未超过1个月,二季度成立的产品成为清盘重灾区。股灾中被清盘的结构化产品大多数都因杠杆较高而清盘。截止到6月底,结构化私募产品一度曾高达3000多只,随后无论是主动清盘还是被动清盘,至今几乎无一幸免。
“结构化产品约有三分之二的产品在7月份的股灾中因参与了配资几乎清盘,而随后的三分之一,在最近两个月的政策性清理配资中也清理完毕。过程很惨烈,许多低位斩仓后本金就剩不到一两成。”某私募人士表示,7月份的股灾让产品净值回撤30%以上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如果你选择1:2配资的话,25%就触及平仓线了,因配资的高利率,融资方普遍选择将融资投放在中小创股票上,但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股票上很难抽身,连续的暴跌,很快就触及清盘线。
谈到清理配资,投资者仍记忆犹新,随着配资盘一波波被清理,股市也是间歇性暴跌,A股一度风声鹤唳。数据显示,6月底,场外整体配资规模超过万亿元。而清理安排则是:存量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于9月11日前清理完成;10亿至50亿元规模的于9月18日前清理完成;50亿至100亿规模的于9月25日前清理完成;100亿至150亿规模的于9月30日前清理完成;300亿以上规模的于10月31日前清理完成。
在本次清理过程中,即便是无配资的阳光管理型私募基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不乏有一些老牌私募机构和知名基金经理掌管的产品。继7月知名私募深圳清水源和福建滚雪球均有产品跌至止损线之后,前“公募一姐”王茹远掌管的“天堂硅谷大浪潮”母基金也一度出现清盘的传言,虽然她澄清该基金暂时还没有结算,正在商讨具体的解决方案,但这一表态等于证实该产品确实逼近了清盘红线。7月中旬,2014年的私募亚军福建滚雪球的滚雪球3号击穿了止损线爆仓。
据业内分析,2015年7月上旬,股指期货市场出现史上罕见的连续跌停后又连续涨停的走势,让一向稳健的股指期货跨期套利策略出现流动性风险,平仓策略无法实施。福建滚雪球对极端行情的预估不足,导致4只产品净值出现极大波动,并一度击穿产品止损线。其中滚雪球3号净值出现较大落差,预估为0.45元,击穿0.50元的止损线。此外,一向以避险而知名的星石系列,在这轮股灾中净值也下滑二三成。同样,赵丹阳的赤子之心系列、重阳系列今年以来也录得不小负收益。而在股灾中一些抗跌甚至逆市上涨的知名私募如泽熙投资,本周却因涉嫌内幕交易、操作股价而被警方带走调查。
清盘潮后是生存危机
新生私募的危机不仅仅体现在净值下滑方面,更面临生存压力,目前绝大多数阳光私募基金采取提取浮动费用的方式,基本上为浮动业绩报酬。事实上,大多数私募基金收取的申购费仅为1%,赎回费为3%,而随着持有时间的推移,甚至免去赎回费。因此,浮动业绩报酬构成私募基金的主要收入,一般来说私募基金会按照绝对收益的20%进行业绩报酬的提取。
近一年以来,很多私募都是“白干”了。除了收益难以保证外,私募还要面临一定的运作成本。据了解,私募的大小不同,其运营成本也不同,但其成本一般不会少于每年200万元,人员的成本占比较大,但这方面能够自由调整。一般来说,如果行情不好,这一块的费用会相应下调一些。
市场规模缩小也是私募基金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此前多数私募基金在今年6月份遭遇市场寒流,不少私募产品规模下降到5、6千万的规模,新产品的发行难度也在倍增。
随着私募基金压力的增大,一些去年离开公募基金转战私募的基金经理开始流露出要重回公募的意思,但出于行业“潜规则”,重返公募基金对于他们而言似乎也很难。在公募基金做得好的人,不一定适合做私募。“公募基金一般客户与基金经理之间隔着一个客服平台,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一般不与客户直接沟通,这样客户的负面情绪无法影响到基金经理身上。转入私募以后,基金经理将直接受到客户情绪的影响,有时新一期净值公布或股市大跌时,基金经理往往会面临着无数个客户的咨询电话,这样肯定是没办法正常工作的。”一位刚刚公转私不久的私募经理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设计类似于公募的客服平台,让客户的负面情绪直接由中间平台消化,而非直接干扰到基金经理的操作,但这会加重运营的压力与成本。“不过按照过往经验,虽然私募在下跌行情中需要承受比公募大得多的压力。而这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最后能够留下来的,长期而言其前景还是不错的。”
一位北京地区的小型私募,股灾的到来让成立公司的几位合伙人损失惨重,目前正准备散伙,该私募之前主要为一些高净值人群做专项理财,上半年运气不错,参与两个定增项目,因使用了杠杆,钱赚得很快,并在北京建国门附近购置了写字楼花费百万装修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股灾突降,非但客户资金大幅度缩水,自有财产也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该私募合伙人说道:“我们几个合伙人,少的也要赔几千万,多的赔上一两个亿,其中一位合伙人刚30岁出头,去年3000万进来,今年最高时曾干到了1.2个亿,刚开始没用杠杆,后来参与了一个定增用了杠杆,正是尝到了杠杆的好处,自己的本金全部使用了1:2的杠杆,这波股灾中在7月份被强平了一次,8月份反弹又进去操作,随后又被强平一次,1.2亿就剩下一两百万,如果人生遭遇这么大一挫折,真难想象以后还怎么翻身,太惨烈了!”
股灾后,中国私募基金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两个类型是量化类、事件驱动类。量化或期指类系列已基本被政府彻底打垮,程序化交易被严格限制,交易量被显著压缩,各种再创新也受到严格监控,一时半会儿无法翻身,大量客户资金只能用于套利、回购或小额买入股票。
资深金融人士吴小平认为,特别要提醒的是那些依靠重大事件驱动的交易人,此前早早“知道”事件或者“制造”事件的做法,非常容易陷入内幕信息的不当获取,往往给执行人带来囹圄之难。如何让市场认同某个方向性投资逻辑,进而裹挟市场大量资金、舆论冲击股价新高,或者如何在市场密切关注下从容出货、在大交易量中平稳退出、在对倒中无形锁定利润,这都是挺有意思的黑暗知识。中科系和德隆系两大庄家的历史殷鉴并未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退。(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多只明星私募产品未满周岁临“夭折”
持续发酵的徐翔事件给资本市场带来越来越多的反思。除了这些私募基金的暴发户,那些老牌私募基金的生存状态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正如资本市场那句老话,“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今年6月爆发的股灾,使得一些老牌明星私募成立多年的产品整体出现回撤、新发行基金也面临夭折的风险。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知名私募很难找到完整的信息,这说明私募基金要想真正阳光化,还有漫漫长路。
老产品全部出现回撤
与那些市场中不时出现黑马相比,李驰、但斌等这些老牌私募元老管理的产品,以及淡水泉这些老牌基金,收益多以稳健著称。但公开资料显示,6月份的股灾,也让这些明星私募的多只老产品净值出现大幅回撤,有的甚至亏损。
深圳同威资产董事总经理李驰曾因投资万科A、招商银行而名声大震,但他也因为2008年9月重仓金融股被套至今。本来收益就不高的产品,在上半年牛市中还获利不少,但因股灾的突然暴发,利润又被吞噬,产品回撤严重。从其管理的基金产品收益看,目前在运行中的6只产品中有5只亏损,截至到10月底数据,几只产品亏损均在12.71%~22.34%之间。例如,“同威一期”自6月12日至10月30日期间,收益回撤44.84%。另一产品“同威1期”更不乐观,今年以来亏损16.13%,该产品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亏损了20.87%。与其他私募大佬仍在积极发新产品不同,李驰自2010年7月份以后便再也没有发行过任何新产品。
其实,产品回撤严重并不只困扰着李驰一个人,有着“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其管理的产品利润也因股灾被吞噬不少。如2007年成立的“东方港湾马拉松”,在6月12日至10月30日期间,收益回撤53.04%。2010年成立的“东方港湾1期”,股灾过后也回撤了35.53%。
此外,老牌私募淡水泉也因6月的股灾,产品收益受到波及,净值回撤幅度大约在40%~80%之间,但好在其产品成立时间较早、前期收益较高,数据统计显示,其在今年以前成立的老产品全部保持盈利状态。
今年新发产品全部亏损
与老产品有历史收益托底不同,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9月份市场开始止跌进入震荡期并底部抬升,但私募产品的收益仍然不见好转。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9月份,2585只股票策略产品平均下跌了1.43%,跌幅10%以上的产品达163只,跌幅超20%以上的产品有31只,而11只产品跌幅甚至超过30%。目前取得正收益的仅有873只产品,占比33.77%。
在去年4月成立的巨杉资产,成立初期正赶上牛市的好时机,名声大噪。齐东超管理的“巨杉净值线1号”从去年6月4日成立至今年6月4,仅满一年的时间内就累计收益达到294%,被认为是当时私募界的一匹黑马,在股市走牛的一年中,其接连发了20只产品。然而,狂发产品的巨杉资产在本次股灾中却未能保住胜利果实,截至10月29日,“巨杉净值线1号”收益回撤至177%。此外,今年新发的10只产品也全部亏损,特别是4月22日成立的6只基金均亏损了14.2%。
抛开这些“毛头小将”不说,在市场中打拼多年的老牌私募在今年新发的产品也同样面临着未满周岁即将“夭折”的尴尬局面。如但斌除了在老产品上收益回撤外,新发产品全部亏损。数据显示,东方港湾今年新成立的13只基金收益全部浮亏,亏损幅度多集中在4%到11%之间。亏损最严重的要数“金钥匙东方港湾港股通1号”,该产品成立于今年5月14日,自成立至10月30日,5个月以来累计浮亏达13.2%。在2014年时,东方港湾虽然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六成,但仍净亏损43万元。如今,新发产品的不尽人意表现,或让东方港湾雪上加霜。
但斌的价值投资理念一直备受市场质疑,但其本人却充满了信心。他曾公开表示,“我在耐心等待,等待一个最好的机会”。他认为,在经历过这样一波大幅杀跌,有很多质地很好、竞争力强的公司,其股价不管从PEG还是从PE的角度看,都已经进入了价值投资者值得密切关注的区域。若时机到来,会果断出击,买入优质地前景较好的成长股。
除了东方港湾,北京知名私募淡水泉也同样受到新发产品收益为负的困扰。2007年6月成立的淡水泉,旗下共128只在运行的产品,私募圈里可谓是最“高产”的公司。数据显示,三季度中,淡水泉曾持有万华化学、联化科技等多只个股,而且不乏三钢闽光、海大集团、中材科技等中小板股票,它们都是被大手笔买入,由此可见,淡水泉公司买股热情并未因股灾的影响而减弱。与购买热情相比,其产品的收益率可谓惨不忍睹,今年新成立的90只产品中有69只产品出现亏损,占其在运行产品数量一半以上,这些产品亏损幅度大多集中在13%~17%之间。
与东方港湾、淡水泉为伍的还有2008年成立的深圳展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今年发行了35只产品,收益全部为亏损状态。其中亏损最严重的是今年7月10日成立的2只产品(外贸信托-展博专注F期、外贸信托-展博专注E期),亏损幅度均达到22.9%。同样,于2009年成立的广州市创势翔投资有限公司也很悲摧,数据显示,在该公司目前运行中的8只产品中,仅有3只产品有净值数据显示,其中今年一季度新成立的2只产品出现亏损,亏损幅度分别为23.81%和21.9%。
私募阳光化步履维艰
除了明星私募产品出现的亏损问题外,采访中,记者还发现私募基金李逵、李鬼真假难辨,山寨知名私募的情况屡有发生。
在徐翔事件发生之前,私募市场就冒出了两家名为“泽熙阳光”和“泽熙众筹”的资管公司,无论其官网还是介绍,若不细究很容易与上海泽熙混淆。为此,泽熙还专门发公告进行澄清。在徐翔出事后,市场上不断爆出某某公司或个人与徐翔撇清关系的新闻,在看到这些新闻,真不知道这两家所谓的“山寨”私募该做如何感想。
除了山寨泽熙,王亚伟执掌的千合资本也一直都充满了神秘感,公司到现在都没有可查的官网。奔私后的王亚伟一直是蒙着面纱的投资高手,投资门槛2000万元、并且只认老客户等条件把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王亚伟也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在媒体的报道中也多以基金高收益和其挖掘的股票为主,要想查到千合资本的产品收益和持股的信息并非易事。记者经过多方查找,发现千合资本今年成立的5只千合紫荆精选系列产品均处在亏损状态。其中,亏损最为严重的千合紫荆精选F期、G期亏损了31.97%。
然而,对于这些亏损的产品,千合资本团队似乎又有意隐瞒,在网上显示的产品中,千合资本旗下并没有紫荆精选系列产品。而据资讯数据显示,今年5月15日成立的千合紫荆精选C期、千合紫荆精选D期的投资顾问均为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它们今年以来的总回报率均为-21.85%。
某私募网站的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千合紫荆精选C期、千合紫荆精选D期均属王亚伟的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但基金经理是否是其本人并不清楚。千合资本今年收益并不理想,对于有些亏损的产品,公司并不会对外公布收益,而这种遮掩现象在整个私募业并不是个例,不少私募公司都以不对外公布的方式逃避亏损事实。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私募行业仍有很多问题等待完善,信息披露的阳光化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经历股灾洗礼 “股神”们谁在裸泳?
股灾暴发以来,有关阳光私募的各种负面接踵而来,净值大降、规模巨减、清盘、基金经理消失、被查……等等,此前一度火热的券商研究员、公募基金经理选择私奔的消息也几乎绝迹,反而传闻有私募基金经理正准备回归。在各种负面情绪干扰下,私募基金在经历股灾的洗礼后,众多“股神”谁在裸泳?
表现两极分化,整体业绩逊于公募
资讯数据统计,全部私募产品在2013年至2015年以来,历年的平均收益率(简单算术平均,未考虑规模加权)分别为9.72%、18%和5.11%。相对于股票型、混合型的公募基金,3个年度均未能整体跑赢。而如果和同期的市场走势比较,私募产品也仅在2013年A股整体下跌时实现了超越。因此,从近3年的年度平均收益率看,私募产品整体相对于公募产品整体并无优势,也没能持续稳定跑赢市场。(注:受限于数据,我们仅计算目前还在存续中的私募产品收益率,对于已经中止或清盘的私募产品,计算收益率时没有考虑。)
从私募产品的业绩分布看,2013年仅有43.61%的私募产品业绩优于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2014年跑赢同期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的私募产品占比为23.3%;2015年至今,相对公募基金16.09%的平均收益,仅有21.04%的私募产品年内收益触及或超过此界限。
观察今年以来市场中全部股票型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目前共有6147个产品实现了正收益。其中,华银精选的年内总回报最为丰厚,单位复权净值增长率实现了824.64%,紧随其后的是源律1号B,年内回报率也高达542.95%。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累计共有4220个私募产品回报率超过同期大盘的涨幅,占全部私募产品比重的33.05%。而与之对应的是,博股通金16号、惠和A029、广发丰沃1号第70期等产品今年以来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回报率分别为-99.88%、-99.14%、-98.8%,此外,观察也显示,截至11月4日,今年以来共有6355个私募产品回报收益率为负值,其中,403个产品收益率负增长30%以上,82个产品回报率负增长超过50%。
6月15日以来,A股市场强势回调,尽管经历了多次震荡回升,截至目前仍有高达33.04%的累计跌幅。而观察市场暴跌以来私募产品的市场表现,期间有2438个产品回报率实现了正收益,源律1号B、振龙1号B、融智-固利1号B、华银精选等32个私募产品的回报率还超过了100%。
券商派私募整体表现最优
由于私募基金经理原从业单位性质不同,其原先所在机构的风格也被其带入到私募基金管理上,在操作中形成鲜明个性。从风格表现看,私募基金经理可分为公募派、券商派、媒体派、民间派、其它金融机构派五大类,每一类代表人物都在不同时期曾表现突出。如今年以来,从整体平均收益率看,券商派表现的最好,整体实现了27.98%的业绩回报。总共608个产品中543个年内实现了正收益,415个累计收益率超过20%;228个产品收益率在30%以上;76个产品收益率超过50%,创赢巴菲特潜力1期、智信创富长流1期、和聚鼎宝2期等10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更是超过了100%。而相比之下,媒体派的私募产品今年收益则相对较弱,目前11个产品年内平均收益率为23.35%。其中,8个实现正收益,表现最好的物生宏利1号年内收益率为62.02%。
如果将统计期拉近,观察近3个月来各派系之间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可以发现旗下产品数量最少的媒体派下滑幅度最轻,平均收益率下跌了2.05%。而相比之下,公募派旗下的私募产品表现则最为弱势,近3个月整体下跌了3.52%。
私募近期收益喜忧参半
观察较短时间内私募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市场中1060个产品近1个月、近3个月、近6个月的回报率始终实现了正收益。其中,有39个产品最近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回报率更是均保持在20%以上,从较长时间段统计,融智-固利1号B近6个月的收益回报最高,幅度为396.16%,近1个月实现了44.44%的收益率。如果从最近的市场表现看,兴云广发1号的短期收益最为优异,近1个月即实现了141.99%的回报率。相反,我们统计近期市场表现堪忧的私募产品,数据显示,共有667个产品近1个月、近3个月、近6个月回报率均为负值。其中,38个产品最近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回报率始终负增长20%以上,其中,惠和A029的表现最不尽如人意,近1个月业绩下滑了99.05%,近6个月累计下滑了99.28%,风险度相对较高。
此外,我们观察较长时间以来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目前共有856个产品近1年、2年、3年的回报始终维持正收益,其中271只产品更是始终保持了50%以上的回报率。整体来看,泽熙3期(山东)的回报率最为优异,最近1年实现了513.44%的总回报,位列同类产品排名第二位,而最近2年甚至3年,其1944.99%和2719.33的回报率更是长时间占据了同类收益榜的冠军位置。而紧随其后的也是徐翔管理的2个产品,泽熙3期和泽熙1期(华润),最近1年回报率分别为504.19%和440.88%,分别位列同类排行榜的第4位和第5位。
当然,有表现好的就有表现不好的,从统计来看,目前共有16个产品最近1年、2年、3年始终以负回报示人,如近3年来业绩下滑最为严重的安盈1号,业绩非但没有安心盈利,反而累计下滑了84.59%,最近1年即下滑了85.55%。与之类似的,帕斯卡基金1号、金福2号(钱江2)、非却投资交易1部等产品的业绩也十分惨淡,始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风险程度颇高。
老牌私募产品稳定性相对更强
近年来,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阳光私募基金在受到投资者追捧的同时,也经受着市场的严酷考验。每年都有新私募产品发行的同时,也有私募产品因各种原因被终止或者清盘。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看,在挑选私募产品的时候,往往面临着是应该选择经过了市场检验、存续超过一定时间的私募产品,还是应该购买新成立或新发行的私募产品的选择。
为了让新老私募业绩对比更有说服力,我们选取了这些私募产品2015年以来的业绩作为比较标准。数据显示,2015年成立的老私募产品平均收益为17.28%,而今年以来新成立的私募产品,平均回报率却为-1.82%。新私募产品中收益最大源律1号B为542.95%,最大亏损为博股通金16号-99.88%的负增长,相对于老私募产品最大收益华银精选824.64%的回报率,最大亏损的是惠和A029-99.14%的负增长。
总之,相对于新私募产品,老私募产品的平均收益更高。从产品自身的收益累积看,除了首尾的极端个例,老私募产品的收益也更优于新私募产品。从理论上看,老私募产品因为存续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在获取绝对收益方面经验更加丰富,对于市场的认识相对更加深刻,风险管理能力也相对更强。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老私募产品样本选定过程中可能存在Survivor Bias效应,并不能彻底断定这种收益上的优势是来源于老私募产品更好的投资收益表现,还是来自于样本选定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但简单来看,2015年之前成立的私募产品,整体收益明显更为稳定。(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产品,基金,收益,今年,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