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空壳”私募料出局 两极分化加剧
摘要: 8月1日大限来临,部分私募放弃“保壳”,知难而退。但拿到牌照也并非一劳永逸,实力不佳者还将面临更残酷的洗牌。在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不为零的有4322家,其中九成仍在“生死及格线”(
8月1日大限来临,部分私募放弃“保壳”,知难而退。但拿到牌照也并非一劳永逸,实力不佳者还将面临更残酷的洗牌。在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不为零的有4322家,其中九成仍在“生死及格线”(管理规模10亿元)之下。
“协会喊你去备案啦……”眼看着7月的日历越撕越少,网友们为中国首富之子、“国民老公”王思聪操碎了心。截至7月28日,王思聪名下的私募机构北京普思投资仍未有备案产品,一众高管也没有基金从业资格,面临被注销的风险。然而,剧情突变,普思投资当天对外发布澄清指出:普思投资团队已经有7个人具备从业资格;普思投资的资金都是王思聪自己的钱,并没打算对外募资,所以主动放弃管理人备案资格。
事实上,“8·1”大限之下,有“生命危险”的空壳私募恐有上万家,而这仅仅是“初级选拔赛”。今年以来,私募面临最严监管,备案、募集、内控、信披等一个都不能少,“淘汰赛”一触即发。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盲目“保壳”并没有意义,如果不能好好展业,在后面的几关也会被淘汰出局。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认为,在行业洗牌过程中,“壳”私募首当其冲;其次,存在违规操作的私募也将会被行业淘汰;另外,随着成本上升,部分小私募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万家“空壳”或出局
经历野蛮生长后,私募圈迎来“强监管”。今年2月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简称《公告》),要求对三类私募基金实施注销备案。5月1日、8月1日分别是两个清理大限,首个保壳大限过后,登记满一年的1901家私募“空壳”已经遭到清理。
如今,第二个清理大限已至。“法律意见书搞定,首只产品成功备案,募集工作也已完成。”7月28日,上海某小型私募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前段时间的忙碌总算没有白费,真正想要展业的私募应该都会积极应对新规。
不过,仍有一大批私募机构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首只产品备案。截至7月27日,根据中基协最新数据,登记备案时间早于2016年2月5日且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12501家,其中有636家备案时间早于2015年2月5日,法律意见书状态为空的机构约有1万家(含私募证券管理人、私募股权管理人、创投管理人和其他管理人).
“也就是说此轮”8·1“保壳大限,这1万家面临被清理的风险更大,其中的600多家是”5·1“大限给予宽限期的机构,在8月1日仍未成功备案首只产品将直接被清理。”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徐丽称,中基协也有可能像首批大限时那样,再给这一批递交了法律意见书或申请产品过程中的私募一些“宽限期”,因为中基协清理“壳私募”实际上是为了清理那些无展业意愿、缺乏私募基金管理专业能力的机构,以促进私募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不过,若中基协严格按照《公告》执行,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已经给这些私募基金管理人足够的准备和落实时间。
对于“保壳”大潮中出现的炒壳现象,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不解,“很怀疑还有”炒壳“的现象,从常理与逻辑角度看,”买壳“没有意义”。
徐丽也指出,“倒卖私募壳”是监管层禁止的行为,而本身买“私募壳”也没什么意义。对于真正想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而言,买壳还不如自己申请登记备案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买来的壳想要保住,同样需要进行法律意见书的提交、首只产品的备案及履行后续报告义务,缺一不可。
问题私募又“失联”
更可悲的是,部分“空壳”公司还被贴上了“失联”标签。7月25日,最新出炉的第八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发布,又有15家被拉入了“疑似失联”行列。截至7月19日,42家机构被列入失联机构名单,并在中基协官网私募管理人分类公示栏目中予以列示。其中,18家私募机构已被注销管理人登记。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第八批失联机构中,包括中达万通(北京)投资、黑马创投(北京)、北京博创兴业投资、青岛德亨世纪投资、北京恒茏普惠资产管理、北京华众德资产管理、中融鼎鑫(北京)投资在内的9家私募机构目前在中基协并没有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疑似“空壳”。与此同时,中瑞大通投资基金(北京)、北京中金华平国际投资已无法在中基协官网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中查询到,可能已被注销。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每次失联名单发布后,总有那么几家公司并不自知。7月25日下午,当记者致电北京华众德资产询问失联一事时,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晓,她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明确表示,“我们公司还在正常运营中”。
上述私募人士告诉记者,不少私募的合规意识差,对上传财报、规范信息之事并不重视。也有的可能是压根儿就不想要这个牌照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失联私募中有多家被曝过兑付危机。比如,在今年5月30日发布兑付困难公告的上海巨玺资产。此前一天,其“兄弟”公司(巨玺资产和盈玺资产的法人代表均为夏念文,两家公司均未在中基协有备案产品)——上海盈玺资产也已发布公告称,公司资金兑付出现紧张,正常运营出现困难,已主动向监管部门汇报。6月下旬,夏念文被曝出突然失联。据媒体报道,两家公司共涉及未兑付资金达12.37亿元、涉及投资者将近5000人。目前公司已公布的兑付方案也遭到投资者的反对。
再如,同样在中基协并未有备案产品的上海晋兴资产也被曝兑付风险事件。今年6月,上海晋兴资产3位高管联名向上海警方举报,公司面临资金流动性问题,老板王冕“跑路”。举报内容称,王冕将公司资金划转到其账户,合计约1.5亿元,造成公司资金链断裂,目前尚未兑付投资人2000余人,未兑付金额达4亿元。由于总经理失联、公司发生重大亏损,原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晋兴资产已被摘牌。
“随着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私募行业发生类似风险事件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雷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投资之前应对所要投资的私募管理人进行全面的了解,投资之后要对所投资的私募机构进行日常的跟踪,及时了解管理人的最新动态,以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若投资者了解及跟踪私募机构的时间及精力有限,可以将私募的挑选及跟踪工作交给其他专业的第三方机构。
两极分化加剧
除了严格的备案制、各类“失信”榜单外,等待着私募机构的还有其他一系列行业规则。
据中基协会长洪磊介绍,将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自律行为规范,通过《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守住合格投资者第一道防线,通过《合同指引》使私募基金区别于非法集资,通过《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约束管理人恪守合同义务,通过《内部控制指引》为事后自律执纪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基金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完善基金从业人员管理,通过《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服务管理办法》厘清募集、投顾责任,通过《托管管理办法》防范基金资产运作风险,通过《外包服务管理办法》促进专业化分工。
雷蕾认为,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由于不同私募管理人间存在投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未来私募行业大概率将呈现二八分化格局,而此次一系列新规的出台,只是让部分操作不合规、投资及募资能力较弱的私募机构提前出局而已。
实际上,目前的私募阵营已有明显分化。在大批产品被注销、小私募垂死挣扎时,百亿级私募正上演“排位战”。截至2016年6月底,共有117家私募管理人(涵盖证券投资类、股权投资类和创业投资类私募)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接近翻倍,比5月增加5家,相较于2015年底增加30家。
回望阵营的另一端,日子却并不好过。截至6月底,在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不为零的有4322家,其中仅413家机构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占比为9.56%,近70%的私募管理规模尚不足1亿元。并且在10亿元以下的私募机构中,小规模私募机构占比在加大,如0至1亿元的占比在提升,而1亿至10亿元的占比在降低。但据业内对私募的运营成本进行测算,私募规模只有超过10亿元,才能达到“生死及格线”,勉强能够存活。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私募生存状况将有比较大的差异。市场规则越来越公平,管理人也将接受市场规则的洗牌。”胡立峰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未来私募基金管理人会逐步分化,有的管理规模较大的升级申请公募牌照,有的专心耕耘现有的规模做细做精,有的寻机转型为投资顾问。私募基金行业也在酝酿新的专业化分工,有专门的募集机构,例如银行与券商;有专门的外包服务机构,部分擅长做投资管理的私募管理人转型为投资顾问或许是比较好的出路。
雷蕾则指出,对于私募机构来说,要想获取一个长远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资管管理的水平是关键。资管行业是一个“用脚投票”的行业,只要管理人业绩长期优秀稳定、操作合规,终将获得市场资金的青睐。
投资,基金,管理人,机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