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私募突围 必备四个要件
摘要: 数据显示,目前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超过2万家,受市场、监管等多重因素影响,私募基金行业的分化愈加明显,和2万个对手的竞争是行业新进入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创业维艰,小型私募发展困难重重,想要
数据显示,目前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超过2万家,受市场、监管等多重因素影响,私募基金行业的分化愈加明显,和2万个对手的竞争是行业新进入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创业维艰,小型私募发展困难重重,想要脱颖而出或需集齐四个条件:一是出色、稳健的业绩;二是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以及为之奋斗的扎实团队;三是牢守合规底线;四是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
业绩是核心必要条件
今年,私募基金发行市场分化日益严重,大部分小私募面临产品难发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不少市场新进入者将业绩作为自身发展突围的核心,依靠好的业绩,获得渠道的认同。
北京某新成立的“公奔私”私募基金市场总监表示,券商、银行代销都要看历史业绩,新私募要经历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拓展。“我们打算等业绩做出来再做渠道布点。如果投资做不好,销售根本使不上劲,长期看核心的东西还是投资。”该总监称。
部分新进者也验证了业绩增长带来规模扩大的有效性。云溪基金总经理阳勇表示,公司2016年成立,至今规模约6个多亿,主要是靠业绩驱动。起步初期,第三方因为看不到业绩记录,对公司产品表示怀疑。后来,随着业绩崛起,第三方的代销合作也逐步展开。“只要业绩能够保持,规模绝对能做起来,以后规模的发展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
记者了解到,有不少私募反映,当规模达到20亿左右时,往往又会遇到新的瓶颈。
同犇投资总经理童驯认为,业绩是私募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据了解,同犇投资今年以来业绩在同等规模私募中排名前列,但通过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等渠道带来的增量资金并不多。“小私募发展最大的问题还是信息不对称,客户看到的是净值走势,而公司的团队、理念、选股方法、核心竞争力等很难被深度研究和理解。通过渠道吸纳的客户对待私募产品的心态有时就像散户炒股票,跌了就割,涨一点就卖,净值越涨反而赎回越多。其实私募产品投资者以及渠道方应该深度研究私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过往履历。”童驯说。
明确定位聚集竞争力
除了以业绩为基础,明确公司的定位和阶段性目标同样是突破重围的关键。
投研出身的私募负责人往往在创业初期将精力锁定在投研和业绩上,直言并不擅长渠道和管理。
北京一位知名债券私募认为,私募是一份生意。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是初创企业,同样需要符合商业规律,需要明确短期定位和长期的发展方向,根据阶段性目标来安排团队建设和业务拓展方向,明确投资者主体,聚焦核心竞争力。
如果小私募阶段定位不清晰,人员、运营等方面安排欠妥,可能导致公司收入难以支撑员工和运营成本,又或者因为组织架构不完善,分工不明,造成工作疏漏。
上述北京“公奔私”公司市场总监表示,公司现阶段的发展定位是“活下去”,从成本管控的角度看,不会全面铺开,未来发展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团队建设,二是业务拓展。“首先,重点配研究团队,用3到5年时间将研究、销售、中后台运营、客户服务等都建设起来;第二,除了做好投资,还要考虑管理方面的事情,投研出身的私募需要想好如何分配他的精力。”上述市场总监表示。
树立品牌形象
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百亿私募,往往都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如淡水泉是逆向投资的代表,乐瑞被打上低风险投资的标签,朱雀以“投资灵兽”的形象示人,鼎锋则以新三板、成长投资着称,神州牧辛宇成功逃顶凸显出他的择时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基金的数量很多,但真正有特色、有品牌意识的小型私募私募还很少。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也是小私募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问题。
在诸多新进者当中,来自券商和公募的私募相比民间派有着不小的优势,如“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已经在市场上聚集了一定的影响力,使其在创业时拥有了成名的品牌。
一位新成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表示,希望找到认同其投资风格的客户,通过每个月给客户发送净值、操作信息、资产配置、投资思路等内容,与客户做好充分沟通,以沉淀一批有认同感的客户,和私募一起成长。
严守合规是生命线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小私募所有突围策略的前提还是严格遵守合规底线,这也是任何一家私募基金长期发展的生命线。
私募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长阶段之后,进入规范发展的新时期。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证监会陆续开展私募基金专项检查执法行动,抽查了数百家私募机构,对存在涉嫌非法集资、挪用基金财产、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公开宣传推介、承诺保本保收益等行为的私募采取措施。这些私募因为合规问题受到监管处罚,对自己的品牌、形象都造成影响。更严重的是,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信息,已有298家机构被列入失联公告名单,其中95家已注销登记。
业绩,发展,私募基金,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