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发布 2025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摘要: 本报记者夏旭田实习生李保强徐曼妮北京报道12月7日,首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会上工信部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中国智能制造的推进将分
本报记者 夏旭田 实习生 李保强 徐曼妮 北京报道
12月7日,首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会上工信部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下称《规划》)。
《规划》提出,中国智能制造的推进将分两步走,“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到2025年,基本建立智能制造支撑体系,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针对智能制造面临的瓶颈和行业“痛点”,《规划》在装备、技术、标准、试点示范、商业模式等方面设置了十大重点任务。
12月7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当前中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多元现状”与“多元需求”并存,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注定要不断探索、反复试错。
辛国斌表示,目前已有16个省级政府发布了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导意见,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数字化、智能化并联发展
参与《规划》制定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影在12月7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规划》在2014年已开始了前期研究,今年7月完成了初稿,并在9月提交工信部部长专题会审议。
其背后是智能制造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王影介绍,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围绕智能制造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并在制订相关标准。
与上述政策不同的是,《规划》侧重于从中长期为智能制造提供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意见。王影认为,《规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具体来讲,到2020年,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培育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供应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
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规划》提出,将分类分层指导,分行业、分步骤推进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的普及,以及智能化制造的示范引领。
“我们在德国参观学习时,西门子很明确地发问中国制造尚未实现数字化,为什么就提智能制造?”王影认为,中国的智能制造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十三五”时期既做数字化的普及,也要做智能化的探索,“数字化是个广义的概念,这一阶段还包括自动化、信息化等内容”。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在发布《规划》时表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信息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
信息化方面国家层面已有布局。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促进资源互联集成、高效利用,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电子一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智能制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制造业信息化,而智能制造急需解决企业的动力机制问题:由于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初期投资巨大,只有在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跨过盈利平衡点。
周剑认为,目前的智能制造在部分大型央企、国企中发展态势较快,这是因为在政策驱动下这些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有更强的积极性;而对于更多的民企和中小企业,未来更大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市场的横向竞争。
“一些企业在智能制造的初期可能不赚钱,但如果周围的竞争对手都在做,竞争的压力会倒逼其建设这方面的能力,在推动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从智能制造中获得好处,就会转化为自发的动力。”周剑说。
十大重点任务
辛国斌介绍,近两年来,已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63个行业,初步培育形成了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大智能制造新模式。
不过,目前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问题仍是大而不强,在智能制造领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软件、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等领域严重受制于人。《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任务正是切中了这些瓶颈。
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和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等。
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方面,《规划》提出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推进在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
《规划》要求重点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机械、智能船舶、智能照明电器、服务机器人(23.720, 0.10, 0.42%)等研发产业化,开展远程无人操控等智能服务。
王影认为,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转型为智能装备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涉及成千上万的企业技术改造,他们在升级设备时也一定会用到软件、系统、关键部件以及成套装备,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将这些产业带动起来;同时要注意中国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规划要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
智能制造如何避免“上热下冷”,必须解决企业层面的落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多家相关企业时了解到,目前企业对智能制造普遍态度迷茫,一方面,相对于巨大的成本投入,企业对智能制造的效益预期并不明朗;另一方面,企业对如何向智能化转型也没有清晰的路径可以借鉴。
王影认为,一般讲,智能制造大都由大企业来主导,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存在短板而缺乏积极性,智能化转型面临着中国企业小、散、弱的问题。因而《规划》的一项任务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引导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委会委员屈贤明在12月7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初期的智能制造未必适合所有行业,应当以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产能不足的行业为主,其推进前应从人力、质量、成本、节能等方面做好需求分析,先易后难,从见效快的项目和行业寻求突破口。
屈贤明认为,智能制造不需要盲目追求高水平的智能化,不追求无人化,要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单点-生产线-车间-工厂的路径循序渐进地分步推进。
据悉,在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方面,工信部先后指导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与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等机构。
制造,智能,规划,中国,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