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坤兰兰们亏1.33万亿背后,是千亿基金经理三年消亡史
摘要: 中新经纬4月30日电(薛宇飞)“一买基金就想亏,银华内需找刘辉;要想基金跌得快,诺安成长(320007)找老蔡;要想基金跌得深,景顺长城找彦春......”这是近期网络上对基金经理业绩调侃的段子,
中新经纬4月30日电 (薛宇飞)“一买基金就想亏,银华内需找刘辉;要想基金跌得快,诺安成长(320007)找老蔡;要想基金跌得深,景顺长城找彦春......”这是近期网络上对基金经理业绩调侃的段子,内容虽不足采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基民”投资收益惨淡的心情。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募基金整体亏损1.33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亏损超过1.3万亿元。因此,也有媒体戏称,是坤坤、兰兰们“帮”基民亏掉了这1.33万亿元。
坤坤(张坤)、兰兰(葛兰)、大师兄(侯昊)、二郎神(杨瑨),都是基金收益高涨时期基民们为明星基金经理起的昵称。而现在,坤坤又回到了张坤,兰兰则变成了葛大妈。随着收益不再,明星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快速缩水,除去货币、固收(含固收+)以外,市场上已经没有千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
“坤坤”封神
基金经理这个职业,在很多国家都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在中国也不例外。众多基金经理中,总有一些人因为出色的业绩渐渐被公众、媒体所追捧,例如前些年的王亚伟、任泽松等,都戴上过“公募一哥”的称号。但基金行业也是风云变幻,每隔几年甚至是一两年,都会呈现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景象。
近几年,公募基金的规模快速壮大,另一些业绩出众的基金经理开始在管理规模上超越他们的前辈,并走向“封神”之路。广发基金的刘格菘是近两年市场上的“顶流”,曾问鼎过“2019年度公募业绩冠军基金经理”,其管理规模在2020年一季度大幅增长,到2020年二季度末达到821.32亿元,是管理偏股型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
根据媒体当时统计,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市场上主动偏股类的百亿级基金经理达到了104位(个别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中含有偏债混合型基金、QDII基金或被动指数基金),较以往大大扩容;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也达到14位。
不过,在公募规模扩容的时代,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此前管理规模维持在300亿元级别的易方达张坤开始发力,规模从一季度末的313.72亿元增长到二季度末的522.51亿元,跃居行业第4位。又经历了2020年第三、四季度的快速增长后,张坤旗下5只基金的总管理规模达到1255.09亿元,超越刘格菘,成为公募基金史上第一位在管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超千亿的基金经理。不算重复计算,这5只基金当时共计有近530万户的持有人,较2019年底增长两倍多。
作为新任“公募一哥”,张坤的赚钱能力也毫不含糊。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张坤管理的5只基金——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中小盘(110011)、易方达新丝路、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易方达亚洲精选,合计为持有人赚了399.04亿元。
2021年初,张坤实现“出圈”,他如同娱乐明星一般被投资者所追捧,“坤坤”的爱称也流传开来,甚至有粉丝为其成立了后援会。据Wind数据显示,在2021年上半年,张坤管理的基金规模仍有增长,截至当年二季度末,规模达到约1344.78亿元。
在2020年,头部基金公司和基金公司里的头部基金经理,吸金效应都十分明显。除了张坤,刘格菘、刘彦春等为数不少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都超过了500亿元。
缩水2000亿
如果说2020年的公募基金市场是高歌猛进的话,那2021年则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2021年首个管理规模超过千亿的权益类基金经理是刘彦春。其管理的6只基金的总规模从2020年四季度末的783.23亿元,增长至2021年一季度末的1015.80亿元。
刘彦春管理的基金产品,整体收益较为靠前。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在其任职期间,景顺长城鼎益的回报达到近350%,景顺长城新兴成长(260108)的回报达到近270%。
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中,业绩突出的“医药基金女神”——中欧基金葛兰,在2021年赚足了眼球。葛兰旗下5只基金的管理规模大幅增加,每季度都有超100亿元的提升,最终在2021年四季度末,管理规模突破千亿,达到1103.39亿元。
但与葛兰的管理规模快速增长不同的是,大致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公募基金的收益情况开始显现疲态,头部基金经理的吸金能力乏力。2021年三季度,张坤的管理规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到四季度末,其管理规模降至1019.35亿元,低于葛兰同期的规模。与张坤的走势类似,刘彦春的管理规模也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回落,截至四季度末,规模跌破千亿关口,降至978.50亿元。
张坤、刘彦春基金管理规模不增反降,虽让葛兰“公募一姐”的称号实至名归,但她也同样面临着收益下降带来的压力。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葛兰旗下5只基金的单位净值均为负增长,规模达775亿元的中欧医疗健康A的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6.14%,规模超130亿的中欧医疗创新A的净值增长率为-16.03%。
这种颓势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2022年一季度,整个基金行业都在承受收益下行带来的冲击,明星基金经理们的管理规模大幅缩水。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葛兰的管理规模降至961.49亿元,较上季度末下降141.90亿元;张坤管理规模降至849.27亿元,较上季度末下降170.08亿元,较历史最高点下降495.51亿元;刘彦春的管理规模降至748.35亿元,较上季度末下降230.15亿元。
除此以外,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谢治宇的管理规模降至763.37亿元,较上季度末下降200.08亿元;中欧基金周蔚文的管理规模降至695.46亿元,较上季度末下降229.07亿元;刘格菘的管理规模降至616.31亿元,较上季度末下降157.04亿元;汇添富胡昕炜的管理规模降至522.29亿元,较上季度末下降171.47亿元。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也仅剩以上7位,按规模排序的话,由高到低依次是葛兰、张坤、谢治宇、刘彦春、周蔚文、刘格菘、胡昕炜。按管理规模降幅看,这7位的降幅均超百亿。其中,刘彦春(230.15亿元)、周蔚文(229.07亿元)、谢治宇(200.08亿元)的降幅超200亿。
另外,当前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的基金经理有11位,除汇丰晋信基金陆彬的规模有小幅增长外,其余10位都出现下降,其中,易方达基金萧楠下降112.01亿元,景顺长城基金杨锐文下降124.7亿元。总体看,以上18位基金经理目前的管理规模,较2021年四季度末合计下降2199.93亿元。
从短期收益看,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的7位基金经理的收益全部为负。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4月29日,葛兰、张坤、谢治宇、刘彦春、周蔚文、刘格菘、胡昕炜旗下基金近三个月的回报分别为-9.64%、-13.09%、-18.64%、-8.05%、-18.78%、-22.04%、-11.17%,近一年的回报分别为-31.78%、-29.70%、-30.56%、-29.67%、-27.69%、-31.38%、-28.91%。但从长期看,他们的总回报仍然相当不错。
边界在哪?
过去两年,明星基金经理们管理规模的大幅增长,正是伴随着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快速扩容以及头部基金公司大力扩张而来的。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公募基金的规模约为14.77万亿元,而到2021年底已增至约25.56万亿元,增超10万亿元。据中信证券(600030)数据,截至2021年底,剔除货基、短期理财基金后,近三年头部基金公司份额相对稳定,前十大基金公司规模占比约40%。此外,已有39家基金公司规模迈入千亿元级,8家公司管理规模超过五千亿元,头部效应明显。
一位长期从事基金行业研究的人士对中新经纬表示,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增长,既与2019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做大有关,也与基金公司此前进行的事业部改制有很重要的关系。 “简单来讲,基金公司的事业部改制就像‘包产到户’,基金经理的话语权加大。基金经理的收入与其管理规模有关,这让他们有动力去营造自身的明星效应,加快资金流入。只要考核、收入与规模相关,基金经理就会去扩大规模,这也是目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远高于前几年的重要原因。”
明星基金经理的规模扩张,可谓有利有弊。上述人士称,一方面,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更大规模的资金、去服务更多投资人,这是很正常且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基金经理是否适合管理这么大规模的资金,其能力是否匹配,又是否存在为了规模而牺牲掉客户收益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探讨。
“如果管理规模已经超出他的能力边界,影响到策略的有效实施,那肯定是不合理的。从行业角度看,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需要有节制地发展规模。”但上述人士也进一步指出,多大规模称得上是合理,是难以定义的,也很难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
在市场上,明星基金经理虽然在规模与收益都处于行业前列,但若单论收益的话,也并非规模越靠前收益率就越高,反而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基金的收益率较为出色。不过,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明星基金经理旗下基金产品收益不好,是否就与规模过大有关呢?显然,这很难确定。
业内人士认为,参照外国经验,中国的公募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要中国经济向好,未来的市场规模还会壮大,出现管理巨量资金的基金经理的概率依旧很大。只是,谁会是下一个呢?
如何止损?
翻看头部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季报会发现,基金规模下降的主因还是产品单位净值的回撤,持有人净赎回的规模并不大。例如,张坤仅有一只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出现净赎回,占比不到0.3%。另外有一些基金出现净申购,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A的净申购额达到6.55亿份。
基金收益下降成为今年一季度的普遍现象。根据【中金公司(601995)、股吧】统计,一季度各类主动权益产品普遍呈现明显下跌趋势,其中普通股票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亏损最多,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7.24%和-17.27%,弱于沪深300指数表现。
对于“基民”们的叫苦不迭,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不断向市场喊话,安抚情绪。在一季度报中,张坤说:“基金净值出现了较明显的下跌,这让不少持有人感到了焦虑,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认为,尽管短期市场面临不少的困难,但这也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相当有吸引力的价格。我们相信,企业每天不断累积的自由现金流将反映到其价值的积累中,而不断增长的企业价值终将投射到其市值增长中。”他还说。
投资策略上,据中金公司数据,今年一季度主动权益公募产品仓位中位数为86.5%,相较上季度末降低2.3%,但仍处于2010年以来的较高分位(81.6%)。同时,权益类基金的抱团效应明显减弱,重仓个股的集中度下降,并选择重仓电新、医药和食品饮料,主动加仓新能源、周期、医药和银行业。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认为,基金经理仍然是最专业的投资者,其“代客理财”的能力值得信赖,个人投资者不应只看短期市场的波动,要着眼于长期收益。(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基金经理,张坤,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