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优长跑者谈长期主义 | 15年的稳健慢跑,国联安邹新进用克制穿越周期
摘要: 11月3日讯(记者吴雨其)2010年春天,彼时的邹新进第一次以基金经理的身份接手国联安小盘精选。他记得自己那时总是在收盘后守着电脑,反复刷新网站,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当天的净值排名表现。
11月3日讯(记者吴雨其)2010年春天,彼时的邹新进第一次以基金经理的身份接手国联安小盘精选。他记得自己那时总是在收盘后守着电脑,反复刷新网站,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当天的净值排名表现。“其实完全没必要那么紧张,但就是忍不住想知道,今天有没有跑赢别人。”他笑着回忆起那段青涩又热血的时光。
从那年春天到如今,15个年头过去,基金产品经历多轮市场起伏,而他始终未曾离场。在动辄以季度排名论英雄的行业里,他显得异常稀缺。他的风格不激进,也鲜少出现在热点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始终在性价比与低波动之间寻求平衡,把投资当作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博弈。他说:“我希望每一个投我基金的人,最后都能赚钱。”
如今,在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不断缩短的背景下,邹新进以“长期管理一只基金超过15年”的稀有记录,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为数不多的时间同行者。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具体的市场节点与个股案例,复盘了自己的长期投资信仰与行为习惯,也坦陈了焦虑、反思和自持之间的真实状态。
从热爱到坚守:15年如一日的投资之路
“能管一只基金十五年,其实没有什么秘诀,主要还是喜欢做这件事。”邹新进说道。在他看来,真正能穿越牛熊的人,往往不是靠一时运气或爆款产品,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投资,愿意长期坚守,并持续沉淀。
他回忆起最初的状态——焦虑、敏感、激动,日日关注净值,甚至把同业的业绩变化当作压力来源。“那时候刚做基金经理,特别容易被每日波动牵着走。”随着经验积累,他逐渐脱离了短跑思维,转而建立长期框架和稳定心态,也意识到:投资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在别人贪婪时克制,在别人恐惧时坚定”。
多年后再看,他管理的小盘精选基金已悄然经历多个牛熊周期,从2015年的融资牛市、2018年的贸易冲突、到2024年市场极度压抑后的政策反弹,每一轮市场波动都是一次对长期主义者的考验。他坚持不主动大幅调仓,也不盲目追逐市场风口,而是靠长期看清逻辑、淡看短期波动稳步前行。
“顶部和底部才是真正煎熬的时候。”邹新进坦言。在高点时压抑进场冲动,在低点时忍住恐慌,这种反人性的操作需要极强的定力与经验。2024年5月市场极度低迷之时,他选择逆势发行新产品——国联安价值甄选;而后市场逐步回暖之际,他又快节奏完成建仓。“如果你真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就不会只在市场火热时露脸。”
邹新进的长期坚守,也在产品业绩上得到了印证。作为为数不多连续管理同一只主动权益基金超过15年的基金经理,截至10月31日,他自2010年起管理的国联安中小盘基金,总回报达到245.32%,年化回报为8.23%。在行业中,这样稳定、持续的业绩表现十分稀缺。
投资之道:性价比视角下的理性与克制
“我不是趋势投资者,也不买我看不懂的公司。”邹新进在专访中反复强调。他的投资框架围绕两个核心:基本面质量与估值水平,兼顾“性”与“价”,追求性价比。
在具体操作上,邹新进并不热衷集中押注,常年持股约30-40只,力求在控制波动的同时覆盖多元板块。“重仓一个行业弹性大,但波动也大。我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回撤,让基金既能涨,也拿得住。”
在港股市场投资他也颇有心得。2021年起,邹新进在某能源股H股低估值阶段建仓,2022年其A股回归时继续参与定增,“那时候市场整体在跌,但它的定价极具吸引力。”这种在冷门时介入、被市场忽视时加仓的策略,并不讨巧,也不容易被理解,“但长期来看,这才是性价比真正兑现的时机。”
反之,一些投资失败的案例——如他曾配置的个别板块,也成为他反思投资逻辑的重要时刻,“基本面判断错了,事后就要检视逻辑、重新评估估值,并决定是否继续持有或止损。”在他看来,投资是一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管理艺术,容错率必须被量化、被纳入整体投资系统中。
不追风口,不押注热门题材。面对AI等爆款赛道,邹新进直言,“我不够了解它们的基本面变化对应的定价,更不想靠猜情绪赚钱。”相比猜对一次赚大钱,更在意每一步走得稳不稳,这也是他将基金视作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操盘工具的根源所在。
为持有人而投:长期主义的底层逻辑
“我95%以上的资产都放在了自己管的基金里。”邹新进的这句话,是他所有投资理念的归宿。
他不只是一位职业经理人,更是产品的持有人。他说:“屁股要和脑袋在一条线上,只有跟持有人坐在同一条船上,你才会真的替他们考虑问题。”
邹新进不愿频繁调仓,不做高换手,不借热点做营销。相比之下,更看重持有人能否赚钱、是否愿意长期持有。在他管理的多个产品中,风格始终一致:性价比优先、风险控制第一。邹新进也反对基金经理自购做秀,认为“自购只有金额够大、时间够长,才说明态度”。
谈到部分投资者热衷高波动产品的现象,邹新进将投资比作教育:“很多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从幼儿园就鸡血培训。但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起跑慢不重要,能跑完全程才重要。”他希望公募行业能逐渐从追风、拼短期的心态中脱离出来,走向更成熟的生态。
在长期管理与稳健投资的理念下,邹新进已将“性价比”策略融入每日投资判断中,也将“为持有人而投”作为一条内化的行为准则。他并不试图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基金经理,而是更愿意用时间、净值和兑现度说话。
在近一个小时的交流中,邹新进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修辞,也没有回避那些真实的问题。他语气平稳、节奏清晰,说起往事时偶尔带着轻描淡写的笑意,但每一句话背后都透出一位老将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与对持有人的长久负责。他的投资之路没有太多戏剧化的转折,却藏着一套经年累月打磨出的哲学。
记者也选取了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回答,以补充前文未尽之处,进一步呈现他作为时间的同行者所信守的长期主义路径。
Q:管理一只基金超过15年,在行业中已属稀缺,您怎么看这种“长期坚守”?
邹新进:我认为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市场热的时候,人人都在谈短期收益,但能在底部依然坚守、持续复盘的人很少。坚持到今天,并不是我有多大的信仰,而是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每一个阶段都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尤其是在市场情绪极端时,你要学会和孤独相处。如果没有那份热爱,早就被情绪和压力淘汰掉了。
Q:您曾说把基金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更多是一种职业态度还是投资哲学?
邹新进:其实两者都有。我已几乎把所有个人资产都投在自己管理的产品上,这不是姿态,而是责任。你投进去的是真金白银,任何波动都能感受到。如果你自己都拿不住,怎么让持有人相信?所以我一直强调基金经理要和投资者坐在同一条船上,这样做决策时会更克制、更谨慎,也更能理解投资者的焦虑。
Q:很多年轻投资者更喜欢高弹性产品,您怎么看这种“追快”的倾向?
邹新进:可以理解,但我不太认同。市场给人的最大错觉就是“短期可复制”。大家都想赚快钱,但真正的财富来自长期积累。我经常拿教育做比喻,孩子不可能一夜成才,投资也是一样。我的产品每年都不会是第一名,但几年下来能持续赚钱,这才是长期主义的意义。做投资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谁能跑得远。
Q:日常管理中,您怎么保持冷静?面对压力时会怎么调节?
邹新进:我现在盘中已经不太看净值波动了。每天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研究、复盘、开会、听路演。我更多时间在思考逻辑的可验证性,而不是预测走势。压力大的时候我会看哲学或历史类的书,它们能让我从更高的维度看市场。其实市场涨跌归根结底是人性的波动,你看得多了,自然就不那么焦虑了。
Q:您会给年轻基金经理哪些建议?
邹新进:别太着急证明自己。市场会给每个人 “成名”的机会,但也会给你 “回撤”的考验。重要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论,而不是模仿别人。找到自己能长期坚持的策略,真正相信它,然后用十年去验证。短期业绩或许耀眼,但最终留下来的,是那些能沉下心做投资的人。
长期,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