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的“跟风癖”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余喆

    摘要: 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基金发布了降低管理费率的公告。对于投资者来说,降费率是件好事,降低了投资基金的成本。可在业内人士眼里,这事的意义却变了味:降费率基本意味着该基金沦为了机构的

      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基金发布了降低管理费率的公告。对于投资者来说,降费率是件好事,降低了投资基金的成本。可在业内人士眼里,这事的意义却变了味:降费率基本意味着该基金沦为了机构的定制基金,因为只有机构才有让基金公司让利的议价能力。定制基金与委外投资一脉相承,而委外投资,是今年基金业最大的风口,被众多基金公司视为扩大规模的不二法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跟风”成了中国基金业的一大标签。远的有QDII的扎堆出海,然后集体“呛水”;近的有短期理财基金的昙花一现,以及基金业电商热的潮起潮落。每一次风起,都会引发行业内大部分公司的跟风而上,没有地域之分,无论体量大小,不管股东背景,往往是集中公司资源全力突击。成功者规模排名脱颖而出,但绝大多数公司“砸钱”之后只落得“一地鸡毛”,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风口。两个风口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就有人称之为行业的“瓶颈期”。

      从市场规律来说,某一商业模式的成功总会引发跟风,IT、快速消费品业里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但对于资产管理业来说,跟风的代价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以规模为导向,而不是业绩,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基金公司,更有广大投资者。以QDII为例,当基金公司追逐于海外投资的风口时,忽略了内功的准备不足,为之买单的则是套牢至今的投资者。又如电商风潮,当基金公司烧钱无数,为了BAT争得头破血流时,投入的资源可否想到提高投资业绩,又有多少落到了投资者口袋里?

      实际上,基金业的每一波跟风并不一定是坏事。QDII打开了基金业海外投资的大门,短期理财基金提供了抢食银行理财蛋糕的机会,电商热则架起了年轻“小白”接触基金的通道。如果基金公司能认真做好战略规划,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提供业绩优异的产品,这样的跟风是有价值的,结果也不会差到哪去。

      但遗憾的是,多数基金公司跟风的目的只在于短时间内扩大管理规模,进而为股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或者在同业面前“面子”更好看一点,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一则传闻:为了满足政策对于公募基金持有人最低户数的要求,有的基金公司设了专人监测定制基金的持有人户数,少了不行,多了也不好。这样的专业与敬业,普通投资者可否享受得到?

    关键词:

    基金,公司,投资者,跟风,投资

    审核:yj22427 编辑:yj224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